鄧石如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他的藝術及書法是什麼樣的

鄧石如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他的藝術及書法是什麼樣的

鄧石如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他的藝術及書法是什麼樣的

歷史小知識

鄧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縣白麟畈(今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代表作品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後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莇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闢了一個新天地。他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隸書是從漢碑中出來,結體緊密,貌豐骨勁,大氣磅礡,也使清代隸書面目為之一新。楷書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之勢。行草書主要吸收晉、唐草法,筆法遲澀而飄逸。大字草書氣象開闊,意境蒼茫。總觀其四體書法,以篆書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鄧石如又是篆刻家,開創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鄧石如的印章有著「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色。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樸,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

劉墉陸錫熊:「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曹文埴:「此江南高士鄧先生也,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

包世臣《藝舟雙楫》:神品第一

趙之謙:「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其自謂不及少溫當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溫,善易者不言易,作詩必是詩,定知非詩人,皆一理。」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學士翁方綱,偏偏是那位籐杖芒鞋的鄧石如。」

鄧氏作品

題字作品

安徽懷寧縣城北大龍山下白麟板的鄧家大屋內,有一副以楷書書寫的計有146字「龍門」長聯,即:

滄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姻、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這副署為「題碧山書屋」的門聯,為清代中葉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撰並書。此聯氣勢恢弘,構思奇特,有如南朝文論家劉勰所說的「視通萬里」「思接千載」之神奇。

上聯攝景,五彩紛吳;下聯取文,綺章疊秀。上下聯氣脈連貫,一氣呵成。景物典型,文事精粹,語言雅麗,含蘊深長,委屬對中之傑構,聯裡之箐華。

此對聯之所以盛傳不衰,除上述之外,與作者善於運用列錦修辭手法也有關。

列錦修辭法是以名詞或名詞為中心的定名結構組成語句,裡面沒有形容詞謂語,卻能寫景抒情;沒有動詞謂語,卻能敘事述情。

處世勞塵事:傳家寶舊書。——題蘇州寒山寺碑廊

事業垂千古;馨香薦四時。——墨跡

座上南華秋水;屏間北苑春山。——自題

萬花盛處松千尺;群鳥唱中鶴一聲。——自題

開卷神遊千載上;望簾心在萬山中。——自題

好書悟後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自題

涉水跋山,來瀉兩行寒士淚;臨風對月,常懷一片故人心。——挽曹文埴

周圍積奇石几層,月色夾空,如窺古澗;其地有高松百尺,綠蔭翳日,時到異人。——題揚州瘦西湖小金山草堂

茅屋八九間,釣雨耕煙,須信富不如貧,貴不如賤;

竹書千萬字,灌花釀酒,益知安自宜樂,閒自宜清。

——述懷

容人卻侮,謹身卻病,小飲卻愁,少思卻夢,種花卻俗,焚香卻穢;

靜坐補勞,獨宿補虛,節用補貧,為善補過,息忿補氣,寡言補煩。

——自題草堂

長七尺大身軀,享不得利祿,享不得功名,徒抱那斷簡殘編,有何味也;

這一塊臭皮囊,要什麼衣裳,要什麼棺槨,不如投荒郊野草,豈不快哉。

——自挽

篆刻

《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我書意造本無法》、《淫讀古文 日聞異言》、《家在四靈山水間》、《意與古會》、《筆歌墨舞》、《城一日長》、《靈石山長》、《春涯》、《半千閣》《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文圖)

書法

《游五園詩》、《篆書文軸》、《篆書中堂》、《隸書四條屏》、《隸書七言聯》、《隸書節錄文心雕龍》、《陳寄鶴書》

詩文

《登岱》

岱秩巍巍秉節旄,峻嶒直上走猿猱。一無所限唯天近,百不如人立腳高。

過眼雲煙失齊魯,增封諸岳視兒曹。尊巖莫訝風塵跡,終古乾坤幾布袍。

《完白山人寄鶴書稿》完

完白山民鄧石如頓首,奉書為啟,陳寄鶴事。此鶴之主人閒有歲月可證者,已百三十有零歲,歷公卿之門四。據宛陵張涵齋太史燾《古鶴行詩》,滇南中丞孫公曰秉刻之金陵藩署中,敘此鶴先在常熟蔣家,次居吳興沈家,後歸德清徐家。京口農部袁禮堂以千金聘歸三十六峰山館中,此百三十有餘歲可屈指而計者。其前之歲月,則不可得而考矣。山民游於袁公家有年,農部之子廷極命鶴謂山民曰:「此爾主也。」謂鶴與山民宜,遂以贈山民。山民年垂耳順,得此為老伴,洵曠事也。嘉慶元年秋,舟過金陵,孫中丞悅之,欲聘山民鶴,兼以灰鶴二贈山民。此海雀也,非鶴也。與鶴為奴,鶴不受也。卻之,載吾鶴歸。山民家徒壁立,食指甚繁,每一硯四方以活妻子,恐鶴遭野人之厄,遂擇地而寄鶴於集賢關僧捨中。雖禪室荒陋,而林木蓊鬱,竹樹交翠,關隘險固,山石嵯峨,為達天衢之衝要道,又皖城龍脈所特起。僧欲仗佛力創興之,以扶持行道,培護風水,其志誠深遠矣。離山民居遙不三十里,擔糧飼鶴,月有常例。雖待此鶴也,亦隱以待僧矣。因向僧喚鶴訓而祝之曰:「爾乃胎禽浮丘,著經雲門,鼓翅華表,飛聲負霄漢凌雲之志,恐終非貧家有也。爾有遐心,亦聽爾之翱翔寥廓,可不爾羈也。今屬爾寄於僧,以修爾齡。僧托於爾,以輔成其名。爾無負山翁寄鶴之意,以徜徉於此。此地有修竹古木,可庇蔭爾;有古佛青燈,可懺悔爾;有靈幡寶蓋,可威儀爾;有法座經壇,可莊嚴爾;有蹲獅伏象,可護持爾;有蘿月松風,可徘徊爾;有山花野卉,可紓爾步;有溪泉潺湲,可濯爾羽;有積石漫山,可厲爾喙;有苔華繡砌,可逞爾狂;有高梧重重,可張爾蓋;有蒼籐垂垂,可排爾幢;有鐘鼓鏜鞳聲,可遂爾海嶠搏風盤礡乎青雲之志;有風雨草木搖撼聲,可觸爾引領高唳,若有捍衛牧圉之任;有山禽鳴噪聲,可助爾群下相融物我,熙熙共樂林泉之度;有車馬行邁聲,可慨其塵途僕僕,爾則梳翎戢羽,矯首而遊觀;有冠蓋往來,賢士大夫之憩止,可念其干旌在野,載馳載驅,長路迢迢,趑趄日夕,益顯爾之清曠勁逸,孑然而孤標。凡山中四時之致,雪月花風之候,陰晴雷雨之辱,爾得默領其常變。爾其欽承吾訓辭。」

又曰:「僧歸爾伴,僧出爾守。月白風清,聽經點首。毋徒飲啄,端潔毛羽,他日太清衣裳楚楚,豈不爾駕騎,爾遨遊。貫無十萬,難上揚州。我居不遠,於焉卅里。爾若懷歸,龍山鳳水。爾其諦聽吾祝詞。」祝畢,鶴四顧惶然,若有逸志。乃慰之曰:「爾來前,爾其安於此矣。」鶴遂皈依於佛。雖皈依佛,鶴仍為山翁之鶴也。僧擬其名,余曰:「是昂藏物,非可以幾名辱之也,惟佛可以使之。」遂更其名曰佛奴。寄鶴之地莫此若也,怡鶴之情莫此適也。鶴耶僧耶,其相助為理耶。山民家無擔石儲,前曾以十金助僧創寄鶴亭,施茶以濟行人。昨秋枯旱,猶以錢十千佐僧架此東軒,今修竹萬竿,清陰滿座,過者可憑滌煩囂也。今聞僧言,閣下花驄住此,鶴舞階下,從官稱慶,以為官階一品之兆,直指日事耳。左右不察,爰遣廝卒束縛以去,送至署中。僧號於途,鶴厄於卒,不聞軒車之迎,而有囚系之辱,物之報人以嘉祥者,顧身受如是之困乎?從此蓮幕賓朋,競賞芸窗不聘之禽,而使冷院枯僧,日?顏於寄鶴之山翁矣。山民知閣下意萬不如是,不過近侍之人圖此以邀賞賚耳。亦或梅開東閣,暫借娛情,張瓊筵以詠花,命羽觴而醉客,不有?翟?翟之白鳥,其何足以暢此雅懷。乘興招之,盡興揮之,則鶴不日仍歸山民。亦或政閒暇賞,睹物懷人,慕古人琴鶴之風,以益勵其清廉,而光照皖國。山民得為治下之民,亦與有榮焉。若徒手而有之,山民能負袁郎中贈鶴之意乎?亦負慚於此鶴也。且起外議謂太守奪山人鶴之名。若以草野冒瀆尊嚴而罪之,則山民化鶴,鶴化山民,所不辭也。故歷陳古鶴之始末,與僧人、山民同此心事,特用縷述上陳,不勝恐懼悚惶之至。山民再頓。

又書後自記一則云:「鶴壽不知其紀,人壽修短,極之不過百年。均宇宙之寄物耳。此鶴寄於公卿,寄於山民,寄於僧佛,又寄於太守。太守也,僧佛也,山民也,公卿也,皆寄於鶴耳。鶴寄於人耶?人寄於鶴耶?然人鶴之壽雖有長短不齊,亦終當還宇宙也,於我何有哉!余長年僕僕四方,自有此鶴,歸時不過以為耳目一瞬之玩,究未嘗與鶴性靈相周旋也。作此書成,用鶴、戀鶴、訓鶴、祝鶴,吾何得忘情於鶴。顧此雖亦無負於鶴,而心中有不釋然於鶴者。存書以存鶴,可謂有鶴而無鶴,無鶴而有鶴也。鶴兮,鶴兮,不待吾他日碧水蒼山偕遊觀於冥漠耶?奚去之遽也?

藝術鑒賞

簡介

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頑伯,號完白山人,又號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等,安徽懷寧人。有人把他歸為皖派,更多的人因為推崇他在篆刻史上傑出的貢獻,而尊為「鄧派」。

鄧石如幼年時家境貧寒,一生社會地位低下,他自已說:「我少時末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這樣一位讀書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長為偉大的藝術家,全靠艱定不移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和刻苦的鍛煉。他十七歲後,就開始以書刻自給。三十歲後,通過友人介紹,陸續認識了南京梅繆 三兄弟等友人,遍觀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總要臨摹百遍以上,為此起早貪黑,朝夕不輟為以後的篆刻藝術打下了紮實的書法基礎。所以,當時人評他的四體書法為清代第一人。

鄧石如時代,正值皖、浙兩派稱霸印壇之時,但他絕不滿足於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已雄厚和書法為基礎,做到「書從印出,印從書出」,打破了漢印中隸化篆刻的傳統程式,首創在篆刻中採用小篆和碑額的文字,拓寬了篆刻取資範圍,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已剛健婀娜的風格,巍然崛起於當時的印壇,可說與皖、浙兩派形成鼎足之勢。鄧石如的雄風一直影響到同時期的包世臣、吳讓之、趙之謙、吳咨、胡澍徐三庚等人。在篆刻藝術發展史上,鄧石如是一位傑出的大家。可惜他原石流傳極少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譜》、《鄧石如印存》等。

作品介紹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句出蘇軾《後赤壁賦》,是鄧石如的代表作之一。藝術構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書法理論上曾提出的「字劃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美學觀念,這方印可以說是這種觀念的生動體現。「流、斷」二字繁寫增其密度,以密襯疏。「江」字與「岸、千、尺」三字相呼應,筆勢開張,大片寬地又正好與「斷」字相呼應,加上流、有、聲」之繁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用刀既不同於皖派,也不同於浙派,而是使刀如筆,宛轉流暢,刻出了他剛健婀娜的風格。

「我書意造本無法」一印,在細白文刻法上,可說前無古人,戛戛獨造他把宋元圓朱文的刻法,發展到這種細白文的刻法,印中文字的方圓曲折,完全視印之形式隨機搭配而出,而這種白文的線條,最能體現出他書法的筆情墨趣和以刀當筆的金石風味。

「淫讀古文,日聞異言」,風格同上印,雖然刀法上不及上印挺勁,但章法上卻是苦心經營。全印八個字分三行,疏其中行而密其左右,是這方印的特色。

「家在四靈山水間」全印七字,一如其書。此印的章法正好與上印相反中間密而左右兩邊疏,緊密處不使人感到窒息,疏處則綽綽有餘。繪畫大師黃賓虹受此影響,在他畫論中也有「疏可走馬,密可透風」的說法。

「靈石山長」、「春涯」二印,對角疏密呼應,朱白相映,全印筆酣墨飽,充滿著圓渾、樸茂之感。一方印往往有一個基調,相比下來,「春涯」加欄的白文印,由於轉折間略見的功力。藝術大師豐子愷曾說,篆刻藝術是「經營於方寸之內,而賞鑒乎毫髮之細,審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書畫同源,而書實深於畫,金石又深於書」。因此,「非有精微之藝術修養,不足與語也」。這些精闢的見解對我們理鄧石如的藝術當有很深的意義。

書法解讀

自魏晉以降,篆書一體逐漸走向了沉寂,擅長篆書的書家,已如晨星。直至清代,伴隨著金石學、考據學的興起,才迎來了篆書復興昌盛的春天。乾嘉年間鄧石如出,徹底打破了篆書低迷的僵局,開闢了新的生面。鄧石如改變了過去幾百年的作篆方法,充分運用毛筆的特長來表現篆書的筆意,使書寫上的提按、起筆收筆的筆觸意態更加富於變化,在結構上也打破了過去那種陳陳相因的固定模式,影響所及,蔚為風氣。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安徽懷寧人。終生布衣,以鬻書刻印自給。一生精研書法篆刻,而以篆書的成就為最高,有開創性的貢獻。篆書以《石鼓文》、《泰山刻石》、《嶧山碑》、《開母石闕》為法,並融合漢碑額婉轉飄動的意趣,字形方圓互用,姿態新穎,筆力深雄,婀娜多姿,體勢大度,用筆靈活而富於變化,骨力堅韌,一掃當時呆板纖弱、單調雷同的積習。又篆從隸入,隸從篆出,自成一家風範。清代以後篆書家無不受到他的影響,可以說,二百多年篆書藝術風格的豐富多彩,大家輩出,這輝煌的景象實有鄧石如為其開端。

書於嘉慶元年以後的 《鄧石如篆書冊》,筆力遒練,骨力如棉裹鐵,體勢沉著,運筆如蠶吐絲,尤其是融入了以隸筆作篆的意味,可視為鄧石如傳世墨跡中的代表之作。在臨習此帖要仔細觀察和深入體會其用筆多變的筆法特徵。就起收而言,既有逆起駐收,內斂含蓄,也有逆入平出,輕鬆流暢。其弧畫的行筆,或用提轉之法以見圓暢,或用頓折之法,以見方勁。這些在用筆方面的微妙變化,都是要臨到位的,切不可在臨習時一帶而過大而化之的。一定要做的孫過庭所言的「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在結字方面,《鄧石如篆書冊》是在努力追求均勻的布白方法,因而使得每個篆字都顯得平穩而安詳,但在空白處,則垂腳曳尾,從而形成疏宕與堅實,空靈與豐厚的對立統一。在處理好均勻和疏密佈白的同時,還要充分注意線條的平行、對稱、相抱以及相背的關係。此外,要臨好鄧石如的這本篆書字帖,線條的參差變化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小篆線條之間的參差安排,往往是製造生動的關鍵所在。清人王澍云:「篆書有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圓乃勁,瘦乃腴,參差乃整齊。三者失其一,奴書耳!」這應該是我們書寫小篆時要牢記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