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人節有兩個,只說七夕是情人節的是孤陋寡聞,元宵節也是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裡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元宵節
元宵節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要華夏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自漢代「燃燈禮佛」,而到了唐代則「燃燈成俗」,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們「縱情」的節日。
有些民族在元宵節有男女青年可以互表愛意的做法。民俗中有「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之說,在白天還舉行耍獅子、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蹺,晚上則有猜燈謎、舞龍燈,未出嫁的少女可以特許在這一天晚上外出遊玩。在過去「燈」和「謎」是分不開的,「燈謎」俗稱「打燈虎」。謎條貼在花燈上,猜中者有獎。有的店舖張燈掛謎,「如有猜中者,獎蘋果三千」,當猜中者領獎時才發現獎品不過是一隻蘋果上插著三根牙籤。
許多東南亞華人保留著過傳統節日的習俗,馬來西亞華人對元宵節和春節非常重視。他們從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做過年,除了保持吃元宵、點燈籠的習俗之外,還有一項有趣的活動,那就是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未婚男女相互拋水果,男孩向女孩拋蘋果,女孩則向男孩拋柑子,其中的含義是希望自己未來找到一個如意的伴侶。
這種習俗其實在我國內地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保留,如南方地區的白族、壯族和苗族等,都有在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互相「拋繡球」的習俗。凡是接不住繡球的男女,都要贈紀念品給對方。而太多次失球又無法贖回紀念品的人,就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由此也有人稱元宵節為「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是另一個情人節
「天上月圓,地上人圓,情人之間也要團圓。」吉林省社科院民俗所所長朱立春這樣說,其實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節日,在封建社會,女孩子長期處於「養在深閨人不識」的狀態,青年男女平時沒有見面的機會,唯獨元宵節時,女孩兒們才可以「合理合法」地結伴出遊觀燈賞月,這也就成為未婚男女藉機尋找意中人的天賜良機。「正因如此,元宵節具有了類似西方情人節的味道,而與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七夕』相比,元宵節顯得更加實用,如果男女一見鍾情,就留下手帕或荷包作為定情信物。」朱立春說,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除「七夕」之外的另一個情人節。
針對情人節一說,施立學表示贊同,他告訴記者,我國一些少數民族慶祝元宵節具有「縱偷」、「縱情」的特點,而「縱偷」是「縱情」的一種表達方式,古時的人們只有在元宵節這天,才可以「肆無忌憚」地表達愛情。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偷菜節」恰在正月十五,這天姑娘們可以去偷人家菜園子裡的菜,以此表達對失主家小伙兒的愛慕之情。「而在金代元宵節又稱為『縱偷日』,人們偷的不是東西,而是『人』,並且這種行為是被法律認可的。」施立學解釋說,有人認為「縱偷」是陋俗,這未免太過嚴肅地看待這個問題,有句老話叫「黃土打牆牆不倒,小伙子跳牆狗不咬」,講的就是男子偷偷跑到女子家中的情景。而狗不咬翻牆入室的小伙兒,可以理解為這對男女已經是被雙方父母認可的情人,倆人需要選在正月十五,用所謂「偷」的方式來完成婚姻,所以「狗不咬」應是女方家裡事先安排好的。
「元宵」比「七夕」更合適作為情人節
「七夕」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傳統上的情人節,但民俗學者沈燕認為,牛郎織女的古老傳說,雖然浪漫但也淒美,讓「七夕」多少帶有「悲涼」的味道。「縱然牛郎織女的忠貞愛情感天動地令人羨慕,但終究兩個人一年只能見一面,誰會嚮往這樣『兩地分居』的生活?」沈燕略帶玩笑地說,中國人講究討吉利、討口彩,電話、車牌都以「8」和「6」為至寶,恐怕很少有人會選擇「七夕」與情人約定終身。而元宵節就比「七夕」浪漫得多,至少出遊時能實實在在地看見意中人,能夠縱情地愛上一把。兩相比較,元宵節作為中國情人節更容易被人們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