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住昂庫,冬天住地窨」說的就是赫哲族兩種比較古老的居住形式:穴居式的較為固定的住所——地窨和臨時性的可移動住所——「撮羅子」。
地窨,又稱地窨子,赫哲族為「胡日布」,主要是冬季寒冷時固定住所。基本建造方法是:往地下挖三尺左右深的長方形土坑,大小寬狹根據人口而定,然後在土坑中間、前、後立起柱腳,架上檁子。檁子用椽子固定,椽子下邊架在挖的坑邊上,上邊釘在檁子上,成「人」字形架。再在上面鋪好笤條和草,培上五六寸厚的土即可。門開朝向陽面,門旁有個簡單的窗戶,早年窗戶用去鱗的鰱魚皮糊上,後來才改用紙,噴上魚油,顯得亮堂而結實。屋內有的搭鋪,有的搭炕。這種地窨在冬天十分暖和,但頂多可住兩年、一般只住一年而後在下一個冬天之前重蓋。1945年以後,黑龍江邊居住的赫哲人基本上已經沒有人常年住地窨,一般都住上了馬架子房或土草房。
此外,在赫哲族還有一種房屋,也是早期赫哲族常常居住的房屋式樣,那就是干闌式房屋,什麼是干闌式房屋?主要是用木材制做的兩層的樓房,第一層房屋不住人,四面不做牆,有河溝、流水、低窪、不平之地也沒有關係,人們都住在第二層,同時也為了防衛毒蛇、猛獸進入房屋。
赫哲族的干闌式房屋,每棟房屋都有一間或者兩間,分為平面方型與巨型兩種式樣。首先從地面上立起四根立柱,四面架空,人們居住在第二層,二層牆壁上開簡單的窗子。上部安設屋架,平樑上立三根立柱,當地叫做「三柱香」,雙坡頂,屋頂鋪上木板,有的房屋正門處架設門簾架,全部做懸山式雙坡頂,這樣的房屋上下有梯子,這是赫哲族在東北地區主要的居住房屋。
解放後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赫哲族地區的居住有了明顯的巨大改變,磚房、樓房不再是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特殊品」。解放翻身、經濟發展了的赫哲人大多新蓋了房子,並遷入了新居。農村公用事業的發展,給人們的居住提供了方便、優美的居住環境。
相關內容: 赫哲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