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兄弟民族相比,赫哲族的節日不算多。除與漢族相同的年節、正月十五、二月二及七月十五之外,還有「跳路神」和「烏日貢節」,這三個節日也是赫哲族的三大節日。 春節 赫
赫哲族的服飾別具特色,有用魚皮做成的魚皮長衫、魚皮套褲、魚皮靰鞡,魚皮衣的特點是輕巧、暖和、經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魚獸皮衣為主。 獸皮衣主要用狍皮、鹿
赫哲族的服飾別具特色,有用魚皮做成的魚皮長衫、魚皮套褲、魚皮靰鞡,魚皮衣的特點是輕巧、暖和、經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魚獸皮衣為主。獸皮衣主要用狍皮、鹿
赫哲人性格質樸憨厚,熱誠好客,以將自己喜愛之食物饋贈給別人為樂事。他們常將鮭魚、鯉魚籽及魚乾子饋贈給親友或貴客。有客人,必做「殺生魚」以示尊敬。如開江時,一定要弄
赫哲族傳統的繪畫主要有服飾圖案、樺皮器皿圖案、風俗繪畫等。服飾圖案主要有獸形圖案、漩渦紋、菱形紋、螺旋紋等,其中螺旋紋圖案最多,一般用於裝飾胸巾以及袍子的後身和前
赫哲族只有自己民族的語言,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這種特殊性,決定了這個民族舞蹈藝術的發達,舞蹈就成了一種動態的文字。以民族崇拜偶像薩滿神為藝術淵源,形成了以薩滿舞為
赫哲族的魚皮製品主要以北方冷水魚的魚皮為原料,因為冷水魚皮質有一定的厚度和韌性,比較耐磨,便於在生產生活中使用。魚皮工藝品的製作主要包括選料、剝皮和晾乾、熟軟、剪
赫哲族民間知識 1、傳統計時法 「天剛亮的時候」、「太陽要出來的時候」、「太陽出來一桿子高」、「太陽出來兩桿子高」、「太陽正晌午的時候」、「太陽過午的時候」、「黃昏的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 赫哲族它的先民可以上溯先秦
赫哲族傳統的繪畫主要有服飾圖案、樺皮器皿圖案、風俗繪畫等。服飾圖案主要有獸形圖案、漩渦紋、菱形紋、螺旋紋等,其中螺旋紋圖案最多,一般用於裝飾胸巾以及袍子的後身和前
中國北方現存唯一的漁獵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通古斯語系-滿語族那乃分支。 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 清代稱其一部為費雅喀。赫哲人在俄羅斯境外有幾支,在俄羅斯稱
烏日貢,赫哲族語謂:喜慶吉日之意。在遙遠的年代裡,赫哲族歷史先民為祈求出獵吉祥,狩獵豐收,一般在每年三月三,九月九舉行隆重的薩滿鹿神舞,赫哲語叫溫吉尼。用這種原始
赫哲族歷史上沒有本民族自己的節日,但他們很早就過舊歷年(春節),對此節日也尤為重視。除夕晚上要「燒包袱」(紙餬口袋形的「搭子」,裝著用金箔疊成元寶形的錁子和打印有銅錢
赫哲族早年信仰薩滿教。他們崇拜鬼神、崇拜自然界,相信「萬物有靈」,萬物都是神在主宰,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岩石、草木、水、火、風、雷、閃電都由神來主
從前,有一家,只有母親領個小子過日子,小子起名叫烏沙哈特(意:星星)。一天,母親起不來炕了,兒子請來了薩滿(巫師),給她驅魔治病。薩滿看完了病情,告訴烏沙哈特說:
一種語言不能沒有文字。所以,借用外族文字書寫記錄自己的語言是極普遍的現象。有的把其它民族的文字直接拿來使用,更多的是先拿來使用,再修改完善,形成自己的文字。與赫哲
赫哲族的飲食,分魚肉、獸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個種類,其中,尤以食魚為獨特。赫哲人的食魚,有剎生魚(塔拉克)、魚片(拉鋪特克)、刨花(蘇拉克)、魚乾(烏切克特)、魚毛(它
赫哲人憑著他們的勇敢和勤勞,在漫長而艱辛的歷史長河中,在他們特有的漁獵生活中創造並發展了本民族豐富的物質文化和多彩的精神文化,赫哲民歌(赫哲語為嫁令闊)就是其中瑰麗
【介紹】 赫哲族傳統宗教祭祀節日。每年三月初三,赫哲人就聚集全部落的人一起請薩滿跳神,乞求眾神靈保佑全族一年中平安無恙。所謂路神,赫哲語稱為烏斯珠耶,意為求神保佑,
「烏日貢」赫哲語是「喜慶吉日」之意。產生於1985年,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曆五月中旬,節期2至3日,地點在同江市與饒河縣赫哲族聚居區輪流。節日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