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石雕
防城石雕產於廣西防城港。
防城石雕是用當地出產的石頭經雕琢加工而成。其石色澤豐富,絢麗多姿,紋理多變,質地脂潤,晶瑩如玉,軟硬適中,宜於雕琢。
防城石雕工藝分兩步:第一步相料,對石料反覆觀察揣摩,把石料的紋理分佈、走向,色彩位置、變化、髒色、瑕斑、裂縫分佈,以及材料體積、形態特徵等弄清,並且從各個角度考查比較,找出正側各面,然後進行題材構思,反覆推敲,剔除瑕疵,巧用俏色。
最後將構思成熟的方案,畫成草圖或製成泥塑模型。這一步是決定石雕優劣成敗的關鍵步驟。第二步雕琢,用機械打坯、磨平,再用機械與手工進行雕刻。典雅別緻,色澤自然、造型優美,生動逼真。
竹雕
竹雕,也稱竹刻。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言簡意賅,卻頗為精妙。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成為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並受到喜愛。竹雕發展到明清時期大盛,雕刻技藝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竹雕早期通常是將宮室、人物、山水、花鳥等紋飾,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製品也很少,目前所見的多為明清兩代的傳世品。明清時期的竹雕製品,雕刻技藝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樸、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鋼勁有力,圖案紋飾佈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製品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並用。
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簡練、古樸大方,有的精工細作、紋飾繁密,變幻無窮,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陰線、陽刻、圓雕、透雕、深淺浮雕或高浮雕等。
京族葵帽(竹笠)
葵帽,也稱竹笠,是用草和竹子編成,質輕、透氣、防曬及防雨,非常適宜低緯多雨的氣候,它最大的特徵,是它的圓錐狀的造型。
據說,京族的斗笠是為了配合從前農民們的長髮。大約在二十世紀初,當時,無論男女都留長髮,外出耕作時,為了方便,必須用布將頭髮纏在頭頂上,而可大可小的圓錐橫切面,恰好能適應各種尺寸的頭,於是這種形式便一直流傳下來。
即使到了今日,無論農村或城市,也無論男女老幼,這種斗笠仍然廣受喜愛。
京族笠帽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備品,不論是外出工作或上街都會戴著它,長久以來早已成為京族人的標誌之一,而到京族地區的觀光客更喜歡帶回家做紀念,使京族的笠帽走入藝術的層面。
京族笠帽最出名的莫過於順化笠帽,不但做工精細,質材也特別考究,例如必須選擇青嫩足歲的葉子,因為若太老色澤易變黃、粗糙且不夠柔嫩,有了適當葉片之後,更要有適宜的曝曬時間,然後放在火上烤得剛剛好,才不會讓葉片變得斑剝或起麻點。
此外,順化笠帽在兩層葉片之間,還會加上順化古城表徵的透明圖案,有時也會是一首歌謠或古詩,相當別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