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語是京族本民族的語言,與越南語言基本相同,但有大量的漢語藉詞,在語音和語法方面也小有差異。京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集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江平鎮海邊的巫頭、澫尾(萬尾)、萬西、萬東、山心、貴明六個村內。這幾個漁村原來是號稱「京族三島」的三個小島,1970年代因圍海造田,巫頭、萬尾形成了一個大半島。
半島上京族與漢族雜居,而山心島居民全為京族。這三島在中國明清時期是阮朝越南的飛地,1885年,大清國政府與法蘭西共和國政府簽訂《中法和約》時,劃歸中國所有。因與越南的文化隔離時間不長,另民國時期與改革開放後邊境常有商貿往來,所以如今中國境內的京語與越南的越南語北方話差異不大,不影響互相對話交流。
京族沒有本民族通行的文字,其所遺存的一種土俗字——「喃字」,是15世紀之後,越南文人根據民族語言(越語),借用中國漢字的造字方法創製而成的。它既用漢字表音,也用漢字表義,如「三」字寫作「巴三」,「五」字寫作「南五」,左邊表音,右邊表義。喃字,意即吟唱的文字,多為民間所用。
這種土俗字在京族民間,僅為歌師、法師等少數人所掌握,用以傳抄歌本、宗教經書、族譜鄉規等,通常是夾雜著漢字使用。由於其結構複雜,筆畫過繁,表音又往往不夠準確貼切,因而難以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沒有能夠全面推行和規範化。隨著京漢文化交流的深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漢字早已成為京族人民日常記事以及交際的主要工具。
在語音方面,它以音節為語言的自然單位,每個單節都由聲、韻、調組成,並且都有一定的意義;聲母28個,韻母104個,元音分長元音和短元音,韻尾有鼻音和塞音,聲調有舒聲調和促聲調。在詞彙方面,有單純詞和合成詞,絕大多數固有的單純詞都是單音詞,合成詞主要依靠詞和詞之間的意義和語法關係來構成;有一定數量的虛詞,虛詞的使用和語序一樣,在句子中起重要作用;還有很多的量詞,量詞有表示數量和區分事物類別的作用。
在語法方面,其基本語序是主語+謂語+賓語,而以名詞為中心的修飾詞組,除數詞和量詞外,其餘修飾成分都放在中心詞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