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是儒家經典《孟子》當中的一篇文章,分為上下兩篇,在這篇文章中,孟子具體闡述了儒家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主張。
在這裡,孟子把他理想中的聖人君子的形象具體說明出來。比如孟子說君子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人,就是因為君子時時刻刻把仁義知心放在心裡,並且實施在行為當中。如果有一個人突然很凶狠殘暴的對待君子,那麼君子一般不會輕易發怒,而是立刻反省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錯事而導致這樣的結果。假如經過反省,君子認為是自己錯了,那就會毫不猶豫的向冒犯他的人道歉,承認自己的過失,如果自己沒有錯,那也只是大笑一聲,認為那不過是個莽夫,自己又何必與他計較呢,不會報復他,這就是儒家宣揚的以德報怨。
在孟子的眼中,君子是個完美的人物,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他說一個正人君子是沒有什麼可憂慮的,因為君子的所作所為都是坦坦蕩蕩的,他心中無愧便不用害怕任何事。如果說君子有什麼憂慮的事情,那就是憂慮自己的德行不夠高,自己的修養還不到位,自己還不能與古代的聖人相提並論,這才是聖人要擔心的,那麼怎麼辦呢,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不斷克服內心的恐懼,把時間都用來學習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這才是君子真正要做的事情。
孟子的這一套理論雖然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沒有用武之地,但是對於提高個人修養還是有作用的,對於緩和階級矛盾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於孟子的詩有什麼
孟子是先秦時期的文學大家,讀《孟子》一書總會被他的一氣呵成、慷慨激昂、氣勢磅礡的辯論所吸引,所折服,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語言大師,為我們創造出了在今天看來依然耳熟能詳的常用的成語,而且孟子的很多名言都像詩歌一樣朗朗上口,非常優美,常常被後人引用。
孟子非常善於運用排比,因為他因為辯論,首先就要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比如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等等,都是非常有氣勢的。
同時他還很善於用對比,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等都成為後來的千古名句,常常被人引用。雖然孟子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人,因為在先秦時代,詩歌還沒有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形成,但是孟子在他的論斷中所運用的大量的修辭手法,把將道理的學術論文寫得生動有趣,而且裡面很多小故事也不會讓人感到枯燥晦澀,還常常讓人忍不住拍手叫絕,擊掌稱讚,這就是孟子的功夫了。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孟子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文章中常常把《詩經》、《禮記》、《春秋》中的語句信手拈來,可見是熟讀過得,而且還能創新地為他所用,活學活用,才能有這麼多經典的詩句出來。
解秘孟子少時的故事
孟子少時和孟母戒子講的是同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於漢朝的《韓詩外傳》。孟子,原名軻,字子輿,鄒國人。他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和孔子並稱為「孔孟」,和後世的朱熹、王陽明合稱為「孔孟朱王」。
說的是孟子小的時候,當他在讀書的時候,他的母親在他旁邊織布。孟子背到一半的時候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又接著背了下去。孟子的母親聽到後就問他:為什麼背到一半的時候就停了。孟子說:忘記了,過了一會又想起來了。孟子的母親於是拿起到,割斷了她正在織的布,說:這斷掉的布,還能重新織嗎?孟子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敢忘記書上的內容了。
孟子的母親是一個好母親,曾經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三次搬家。在教育子女的這方面,孟子的母親更是言傳身教,通過她親手割斷自己所織的布,旨在告訴孟子這樣一個道理,為學要認真,必須全神貫注,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一氣呵成。通過她的教育,使得孟子從此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使他長大後,成為了當時有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而從父母教育子女的角度來看,教育孩子應當採用正確、適當的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好,不僅不能使孩子接受,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如果用對了教育方式,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思想家孟子是個怎樣的人
眾所周知,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人的孟子有「亞聖」的美譽,他的學術成就是非常高的,被譽為先秦時期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一生都十分尊崇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並且效仿孔子周遊歷國,最後也是鬱鬱不得志,美譽實現他的理想抱負。
孟子的為人處世是很令人敬佩的,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族,從小生活艱苦,而且又自幼喪父,全靠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歷經艱辛把他養大。孟母為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有「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典故,可見是費盡心思才把孟子培養成一個有學問的人。所以孟子對母親十分孝敬,他曾經很想遠遊,見識世面,但是一想到家中還有年邁的母親要侍奉,就會不忍心,於是他就在家鄉附近教書,一有時間便回家陪伴母親,直到母親去世,孟子又守孝一年,才依依不捨離開家鄉周遊歷國,他是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遊」的最好的實踐者。
孟子還是一個很善於辯論的人,這一點與儒家其他的學者不同,他們通常放不下讀書人的身段,不屑於或者說不善於與人爭辯,但是孟子沒有故步自封,他在向國君和諸侯推銷自己的理論的時候,大量運用排比、比喻、將故事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在氣勢上壓倒對方,野史上甚至記載孟子就是因為與張儀的辯論處於下風,一氣之下,吐血而亡的,可見孟子有其真性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