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經常在古代小說中看到男女主人公以此為愛情誓言,表示兩個人足夠的信任。當男女主人公感情遭到挫折或者有誤會的時候,看到這句話,能回想起之前兩人之間的恩愛情誼,冰釋前嫌。
這句詩出自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後人常把這句詩當作司馬相如的名句,其實是文君所寫。前面兩句是「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
卓文君為了堅守與司馬相如的愛情,不惜逃走。後兩人十分貧困,卓文君開設酒肆,當街賣酒。夫親卓王孫不捨得女兒如此辛苦,給了卓文君夫妻倆一些銀兩、田地和僕人,讓夫妻倆活得滋潤些。
司馬相如要進京趕考,留卓文君一人在老家生活。漢武帝即位,司馬相如因為《子虛賦》得到武帝賞識,出人頭地。不久後,司馬相如給卓文君修書一封,表達了自己想要納妾的意願。卓文君寫了一首《白頭吟》作為回復。
卓文君用了兩次「淒淒」,表現了自己第二次被丈夫拋棄,十分淒慘悲傷。她的心痛不是一般的女子所能感受的。女子出嫁是沒有必要啼哭的,雖然離開了父母,但還有丈夫寵愛。當初卓文君一心離開家隨司馬相如私奔,滿以為會有個美滿的結局。如今,卓文君連丈夫的寵愛都要失去了。但是卓文君不是一味隱忍,只知道哭泣的女人。她說,如果你做不到心中只有我一個,我走;你能回來,我絕不離開。《白頭吟》成為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恩斷義絕的作品,不得讓人唏噓。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司馬遷的《史記》多為王侯將相列傳,其中也記載了三位文學家:司馬相如、屈原、賈誼。其中司馬相如為一篇列傳,屈原、賈誼合併為一篇列傳。司馬遷對於司馬相如列傳所用的篇幅遠遠大於後者,且收錄了不少司馬相如的文和賦,可見司馬遷對司馬相如的重視。
司馬相如原名司馬長卿,成都人。少時喜歡書籍和劍術,因仰慕藺相如而改名為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花錢買了一個官,但是沒有得到漢景帝的重視。司馬相如愛好辭賦,與梁王的幕僚們相處得十分愉快,在游梁時寫下了《子虛賦》,成為有名的文士。梁王去世,司馬相如回到成都,與王吉設計吸引卓王孫等人。在席間,司馬相如彈琴表達對卓文君的愛慕,後兩人私奔。司馬相如的老家家徒四壁,卓文君決定回到臨邛賣酒。卓王孫給夫妻一些錢財,讓他們過得富庶些。
漢武帝無意間看到了《子虛賦》,得知是司馬相如所作,召其回京。後司馬相如在漢武帝身邊做文學侍從。司馬相如雖然口吃但善於寫文章,後因病免官。在司馬相如生病時,天子曾派人去他家取書,擔心書籍散失。司馬相如在還沒死的時候寫了一本關於封禪的書打算進獻給天子,可是司馬相如死後五年,天子才開始祭祀。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
喜劇的形式千千萬萬,悲傷的愛情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張生和崔鶯鶯因為門當戶對的思想被棒打鴛鴦,霍小玉和李益因為旁人的橫加干涉差點不復相見,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因為卓王孫的插入走得十分坎坷。
卓文君曾經嫁過人,沒幾年就成了寡婦。但她本身姿色出眾,精通音律,即使已嫁作人婦,也是很能吸引人眼球。一日,司馬相如在街上閒逛,看到碼頭邊有人在爭吵。卓文君正在阻止鹽工被賣的命運,司馬相如見此,將鹽工留在自己身邊當差。兩人當時互生愛慕。司馬相如的朋友王吉與卓王孫交好,卓王孫邀請其赴宴,司馬相如亦在列。席間,司馬相如彈奏一曲《鳳求凰》表達對卓文君的愛慕。卓文君聽出琴中之音,兩人的心貼得更近。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遭到了卓王孫的反對,兩人私奔。因為生活的窘迫,卓文君開設酒肆當街賣酒,日子十分清貧。卓王孫疼愛女兒,進行救助,夫妻倆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司馬相如進京趕考,卓文君一直在老家等待著夫君歸來。後司馬相如因為《子虛賦》聞名京城,得到皇帝賞識。司馬相如修書給卓文君表達納妾之意,卓文君回書一封表示哀怨訣別。司馬相如想起往日的恩愛,愧對妻子,不久回歸老家,兩人過起了閒雲野鶴的生活。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不是一時的激情,是一旦認定就義無反顧的愛情。他們的愛情深沉堅韌,只羨鴛鴦不羨仙。
對司馬相如的評價
談到漢文學,有兩個司馬是不能不說的。一個是史官司馬遷,他經歷宮刑依然撰寫了《史記》,為王侯將相列傳,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可考資料。還有一個就是文學家司馬相如,他是漢賦的傑出者,被稱為「辭宗」、「賦聖」。
司馬相如在文學造詣上頗高。在漢景帝時期,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已經讓他成為天下聞名的文士。後司馬相如得到漢武帝賞識成為文學侍從。司馬相如出使西南,上奏解決西南的方案,得到落實後被稱為「安邊功臣」。司馬相如的《鳳求凰》被不少情侶當作定情之作。司馬遷在《史記》裡只寫了三位文學家,而且描寫司馬相如的篇幅遠遠長於屈原、賈誼,說明在司馬遷的眼中,司馬相如的文學地位很高。
但是司馬相如的人品卻遭到了質疑。司馬遷在記述司馬相如時,用了兩個「繆」。司馬相如在王吉處是故意引起卓王孫的注意,也是在席上故意的表示對王吉的恭敬以博得卓文君的好感,頗有心計。揚雄、班固等人稱司馬相如看上了卓府的錢財,不知道司馬相如的這個心思是在進卓府前還是後。後來司馬相如在漢武帝身邊混的不錯,起了納妾的心思,這都讓人覺得司馬相如見異思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