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的「離離」是什麼意思?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對於古詩詞,咱們一向秉承的原則是:能流傳下來的肯定是有原因的。歲月讓古詩詞如美酒一樣越陳越香,但也為難了不少文史學家。許多古詩詞在歲月的洗禮中,都與原作有不小的出入,到底哪一版才是作者當時寫的,確實是個不小的問題。
以李白詩為例,《靜夜思》就有明代和宋代兩個版本,我們小學課本上的是明代版本,宋代版本的開頭一句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顯然不如「床前明月光」優美。但很多文史學者認為,不能因為哪一版更美,咱們就選用哪一版,所以目前這首詩尚有爭議。無獨有偶,在新出土的一則唐人手抄卷中,發現了李白《將進酒》的唐代原版,與如今我們所學的宋版相比,用字更加犀利,狂得是「無法無天」。
與李白詩一樣情況的,還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沒聽過的人應該不多,小學生若是背錯了一個字,估計要被老師一頓狠批。但這首詩中首句「離離」二字,也曾令不少文史專家傷腦筋。讓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以上是目前我們小學課本中的版本,如今已是深入人心。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大家應該也知道,白居易16歲靠這首詩得到了大詩顧況的認可,從此揚名京師。
但在唐代文人張固編訂的《幽閒鼓吹》一文中,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這樣的: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在南宋大文人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明代唐汝詢《唐詩解》兩書中,也是這種寫法。而到了清代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中,卻變成了「離離原上草」,雖然目前咱們不知道是誰替白居易改了兩個字,但基本可以肯定唐、宋、明之前,這首詩一直都是「咸陽原上草」,也是看過了這個原作,我們才知道改得有多牛!
從「咸陽原上草」到「離離原上草」,只是兩個字不同,為何要這樣改?首先我們要明白「離離」二字的意思,這是一首送別詩,但這兩個字和分離沒有任何關係,它是形容青草茂盛的樣子。這樣改動有兩個好處:首先這兩個字是點睛之筆,將青草茂盛的樣子寫得十分傳神;其次,這兩個字與末句「萋萋滿別情」中的疊字「萋萋」首尾呼應,令整首詩讀來朗朗上口。總之,這樣一改,確實為其加分不少。
那麼為什麼這位神秘人會想到用「離離」這樣的妙字呢?很簡單,這是學的《詩經》。「離離」用來形容青草,最開始是從《詩經》開始的。詩經中的名篇《國風.黍離》中一下子用了3個「離離」,為大家節選其中最有名的一段: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這段詩中的「離離」是形容稻米茂盛的樣子,這是《詩經》常用的起興手法。這段詩的意思是:稻米茂盛結起了果實,但想起故鄉的我卻滿滿的憂愁,只有懂這種苦的人才會明白,不懂的人根本不知道我在追求什麼。自《詩經》以後,「離離」這種用法便十分流行了,唐代皇子李賢的「瓜熟子離離」,清代黃遵憲的「門前兩行樹,離離到天際」都是這種用法。如此流行,有熱心的文人替白居易改改,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白居易這首詩從問世到現在已有1100多年了,它的被改說明哪怕是詩魔這樣的高手,寫詩時也會有無法盡善盡美的時候,或許這正是詩詞的魅力之一,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