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胡令能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所謂「英雄不論出處」,這句話用在唐朝的詩人身上十分合適。
唐朝詩才輩出,但並不是所有詩人都是出生書香門第,很多人其實出身貧苦。
就像「七絕聖手」王昌齡,他早年貧苦,以種田為生,30歲進士及第後,才擺脫了「農民」的身份。
當然也不是所有詩人都能混成名人,更多的是默默無聞。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胡令能了,這個名字也學我們沒聽過,但是他的一首《小兒垂釣》,卻是耳熟能詳。
全詩如下: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比起「詩人」這個稱謂,他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修鍋匠」。
他早年生活困苦,以修補鍋碗瓢盆為生,人稱「胡釘鉸」。
可就是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修鍋匠,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年年入選教科書,不得不令人感慨:高手在民間啊。
關於胡令能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有一天,一個廣袖飄飄的仙人來到胡令能家中,剖開他的胸腹,將一卷書置入其中,又幫他縫合如初。
仙人離開後,胡令能便能詩作文聞名鄉野。
如今我們看來此事實在荒謬,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胡令能詩才之高,否則也不會有這樣的傳說。
史書中關於胡令能的記載實在太少,後人多推測其為隱士,修鍋不過是他的謀生手段罷了。
所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便是如此。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他這首詩。
這首詩是他到農村拜訪友人,卻不慎迷路,遇上一個釣魚小孩,向其問路後所寫。
短短四句便將小孩的專注、認真、機智描寫得活靈活現,讓人讀後心生喜愛。
詩歌開頭一句寫的是小孩的外貌和動作。
一個頭髮蓬亂的小娃娃正坐在水邊,專心致志地學釣魚。
詩人沒有著力刻畫小娃的容貌,而是以「蓬頭」二字一筆帶過。
這裡詩人不是指責小娃不修邊幅,而是為了突出小娃的天真可愛。
這個年紀的小娃最是自由自在,何況出生山野,更是不受束縛,這樣寫來顯得真實自然。
而一個「學」字,則是詩人的猜測,而後文詩人寫到的坐姿也證明了這一點。
接著的第二句寫的是小娃釣魚的坐姿。
他側著身子坐在青苔上,四周的綠草映襯著他小小的身子。
都說「穩坐釣魚台」,很多釣魚者都是正襟危坐,而小孩卻是隨意側身而坐,可見他是初學者。
而「莓苔」本是生長在陰濕地方的植物,說明了小孩選擇的地方本就是陰涼無人的去處,這也為他後文的不應人埋下了伏筆。
接下來的兩句寫的是詩人向小孩問路的情景。
詩人在山間走了許久也不見人影,終於看到小娃,自會上前問路。
但是小娃卻便遠遠地招手,並不應答。
不是他沒有禮貌,而是怕驚擾了水中的魚兒。
寥寥數語,一個機智可愛的小娃形象便躍然紙上。
從小娃招手的動作來看,他並非是完全不鳥路人,只是怕他的聲音會嚇跑魚兒,這很符合釣魚者的心態。
而小娃招手後,是否會跟問路者耳語一番,就只能靠讀者來想像了。
至於詩人,從這首詩中不難看出,他不僅沒有因為小娃的「不應人」而心生憤怒,反而對這小娃讚賞有加,字裡行間都流露著他對小娃的喜愛。
全詩來看,語言樸素自然,卻別有一番風趣。
短短四句便將小孩的純真可愛描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樣發富有童趣的畫面在唐詩中也算是別具一格了。
不知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童年的詩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