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隆中對》,《平邊策》可有聽說過?

世人都知《隆中對》,《平邊策》可有聽說過?

世人都知《隆中對》,《平邊策》可有聽說過?

古代典籍

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平邊策》解讀,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隆中對》在我國軍事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戰略思想,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傳播,更是讓這個智慧廣為人知,它不僅是一篇出色的文學作品,也是一篇被視為古代戰略思想的典範。而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不少出色的謀略,如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大臣王樸向後周世宗柴榮獻上的《平邊策》就是一個堪與《隆中對》媲美的戰略智慧,歷來受到的推崇也頗高。

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制定的「三步走戰略」,先是據有荊益兩州,然後發展自己,最後圖謀中原。王樸在《平邊策》中同樣制定了「三步走」戰略,而後周世宗也很嚴格的執行了這個戰略思想,及至趙匡胤時期,這一策略思想依然得到沿用。可以說,正如蜀漢集團若不是因為失去荊州,必將大有作為,後周世宗倘若不是英年早逝,也有極大可能統一五代十國的亂局。

那麼《平邊策》說了什麼呢?分三個方面來解讀。

戰略第一步——內修政理

《平邊策》的整體戰略思想和《隆中對》都有相似之處,如諸葛亮首先向劉備介紹天下局勢說「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在《平邊策》中王樸同樣跟後周世宗柴榮分析天下局勢說「臣聞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

劉備找到諸葛亮時,天下局勢混亂,軍閥割據,曹操佔據北方,孫權佔領江南,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這是當時的天下局勢。後周時代,周邊同樣存在著南唐、吳越、南漢、南平、後蜀和北漢這些割據政權。這是兩者在時代背景上的契合。

而「統一天下」都是兩者之間的共同追求和目標,不同的是劉備彼時還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而柴榮已經貴為後周君主,但對柴榮來說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至多只是比劉備起點高上一截。自唐朝滅亡以後,中原政權更迭頻繁,後周如何保證自己能夠生存下去,並且完成統一事業,這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因此在《平邊策》的開篇中,王樸向柴榮梳理和總結了唐末以來各個政權滅亡的原因,即所謂:

當失之時,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僭。天下離心,人不用命。

統治腐朽,政治黑暗,自古以來這些政權無不是因「失道」而亡國,在總結這一歷史規律之後,王樸進而向後周世宗建言說「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簡單來說就像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的「親賢臣,遠小人」,也像《隆中對》中所說的「內修政理」。

「攘外必先安內」,正如春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在內部掀起的變法圖強,若要逐鹿中原,唯有先強大自身。因此面對陷入僵局的五代亂局,王樸提出了「內修政理」的第一步戰略思想,柴榮接納了王樸的建議,開始對國內的軍事、經濟和政治進行一系列的整頓。

他改革軍隊之前存在的「老少相半,強弱不分」的局面,任命禁軍將領趙匡胤從全國各地挑選精壯青年編入軍隊;在經濟上他疏通河道、均定賦稅、避免特權階層逃稅,尤其是強令全國大量遁入空門以逃稅的「假僧尼」還俗(後周世宗滅佛事件),有效增加收入和勞動力,又分土地給逃戶,明顯增加國內的賦稅收入;在政治上他採用寬鬆的法典,唯才是舉,因此籠絡了一大批人才。

因這種種舉措,後周很快實力大增,為以後南征北伐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基礎。

戰略第二步——先易後難

在《平邊策》第一步的基礎上,王樸繼續闡述他的戰略思想說:

凡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惟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攻虛擊弱之法,不必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南人懦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可乘虛而取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

《平邊策》第二步戰略思想是針對軍事而言,由於當時周邊圍繞著許多割據政權,因此王樸提出「先易後難」的指導思想,建議後周世宗先從勢力相對羸弱的吳越地區開始,逐步的蠶食周邊國家的土地。他所設想的辦法分為兩個途徑:

先攻擊防備空虛的地方(從少備處先撓之),如果敵人防備東邊,就去打西邊,防備西邊就去打東邊;

不必大軍壓境,只需要派遣一支數量不多的軍隊去侵擾對方,通過敵人的換防行動查探對方的虛實,然後再攻擊其防備空虛的地方(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

王樸提出這種設想並非沒有實際考慮,由於後周幾乎被團團圍困起來,國境四周都是敵人。王樸採取這種「游擊式」的打法本質上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以免損耗過度,被周邊政權趁機攻打。顯德二年(955年),一個契機開啟了戰端,先是後蜀統領的秦州有不少民眾逃入後周境內,並上書請求柴榮西征後蜀。

這一年五月,柴榮派遣向拱、王景率軍西征後蜀,並在12月佔領了秦、鳳、成、階四個州郡,取得西征後蜀之戰的勝利。但西征後蜀本不在後周的戰略先期發展藍圖中,當時是因為後蜀民眾逃亡到後周,為柴榮提供了一個西征後蜀的契機。

但根據「先易後難」的戰略思想,吳越地區才是後周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後周攻後蜀之戰」結束以後,柴榮很快就把目光放在了南唐和吳越地區。而這就要提到《平邊策》中的第三步戰略思想。

戰略第三步——先南後北

王樸為何要制定「先南後北」的策略,這得簡單說一下北方的勢力北漢和契丹。後周是通過取代後漢建立起來的,乾祐三年(950年)郭威推翻後漢政權建立後周,而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身為河東節度使的劉崇佔據河東十二州稱帝,建立北漢政權。

可以說後周和北漢都是承襲了後漢的政治遺產,同時劉崇又是劉知遠的弟弟,這就讓北漢政權和後周更加勢同水火了。為了擊垮後周,劉崇甚至不惜效仿石敬瑭向遼朝契丹自稱「侄皇帝」,以獲得遼朝的支持。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聯合遼朝進攻後周,雙方在高平爆發了決定性戰役「高平之戰」,後周雖然取得勝利,但也損失慘重。

總之,由於北漢和後周在政治上勢同水火的關係,這讓王樸認為不宜過度和北漢糾纏,以免損耗自己的實力,因為北漢和契丹勾結,劉崇去世後,他的兒子劉承鈞即位,將遼朝皇帝奉為「父皇帝」,可以說毫無底線,正因北漢和遼朝狼狽為奸,所以王樸認為應當最後再來解決。

這就是「先南後北」戰略:

吳、蜀平,幽州亦望風而至。惟并州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

因此在顯德二年(955年),柴榮御駕親征,發動針對南唐和吳越地區的淮南之戰,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顯德五年(958年),柴榮三次御駕親征,佔領南唐大量土地,淮南之地盡為柴榮所得。南唐元宗李璟被迫求和,納土稱臣,自廢帝號,稱「江南國主」。

壬午, 江南國主李景遣其臣偽翰林學士戶部侍郎鍾謨、偽工部侍郎文理院學士李德明等奉 表來上,敘願依大國稱臣納貢之意,仍進金器千兩,錦綺綾羅二千匹及御衣、犀帶、 茶茗、藥物等,又進犒軍牛五百頭,酒二千石——《舊五代史·後周·世宗紀》

通過三次南征南唐的戰爭,後周有力打擊了南方勢力,隨即在顯德六年(959年)發動北伐戰爭。當時為什麼柴榮不繼續南下攻打南唐和其它政權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後晉皇帝石敬瑭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導致中原地區無險可據,將自己暴露在契丹人的鐵蹄之下。

幽雲十六州有多重要?

燕雲十六州所在的位置是東北方防禦遊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和戰略要點,大量的關隘以及長城都在幽雲十六州的管轄內。當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時,中原就失去了在北方的屏障,契丹人隨時可以南下侵擾後周,而後周又沒有什麼險要關隘可以阻擋敵人。

因此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志》中說「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可見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趙匡胤後來一生都想要收復幽雲十六州,為此他還設立「封樁庫」,就是一個專項基金,準備用錢財贖回這塊戰略要地,可以說宋朝由於失去這個戰略要地作為緩衝,也是自己一直備受北方勢力困擾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當時柴榮沒有繼續南下,而是兵峰一轉,對準北方,準備收復幽雲十六州。戰爭的初期十分順利,甚至還沒有爆發正面衝突,後周軍隊就憑著強大的威勢令北方望風而降,兵不血刃收復瀛、莫、寧三州,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直接將兵線推進到幽州(北京),準備一鼓作氣收復幽雲十六州。

可惜,天不遂人願,就像蜀漢集團失去荊州以後從此被困死在巴蜀之地無所作為,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柴榮病重,隨即竟撒手人寰,留下一個巨大的遺憾。可以說自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以後,柴榮是兩宋滅亡以來最有實力和機會收復這個地方的君主,也是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君王。

而且當時遼朝正值昏庸的遼穆宗在位,契丹內政混亂,勢力大減,倘若不是英年早逝,後周完全有實力擊敗契丹,一舉消滅兩宋時期一直令後者困擾不已的邊患問題。不過,正如關羽失去荊州導致「隆中對戰略」破產,柴榮去世以後,「平邊策」也隨之破產。

趙匡胤篡位以後,雖然繼續執行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思想,但是由於天下形勢已經發生變化,雖然宋朝統一了南方,但是北方的契丹已經進入遼景宗時期,國勢復振,從此宋朝在北方再無作為,反而深受北方的困擾,上演了一幕幕屈辱的歷史。

而這一切,可以說都是因為後周世宗柴榮的英年早逝,當然,通過《平邊策》展現出來的一系列表現,其無疑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戰略思想,說其能和《隆中對》媲美,可以說毫不誇張。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