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字子安,擅長五律與五絕,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他的送別詩氣勢磅礡、雄渾壯闊,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勃所作的《秋江送別》吧。
社會就是一根大棒棒,有多少懵懂青年懷著夢想,剛準備上社會的時候,就被無情地敲暈過去,可能有一些再也沒有辦法甦醒過來。越是良善之人,面對妖嬈的社會,越是不懂它的風情,一不留神,風情就變成了無情。
唐朝詩人王勃就是這樣一個懷抱美好的青年,可惜照樣遭到了社會的戲弄,又或許正像人所說那樣「性格決定命運」,才華終究抵不過權勢的醜陋嘴臉,大好青年王勃一夜之間就從高樓墜落底層,並因此送了性命。
《秋江送別》
【唐】王勃
早是他鄉值早秋,
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
復看津樹隱離舟。
這是一首送別詩,本為組詩,這裡選擇的是第一首。詩題《秋江送別》,其顯露的重要性,便彷彿畫龍點睛:一是季節,為傷秋;二是地點,為江畔;三是事件,為送別。三種物事,本就為良好的情感引導體,如此綜合一體,根本就會大於一加一再加一成為無限的可能性,從而自然放大了本詩的情感濃厚程度。
「早是他鄉值早秋」。遠離故土居於異地,早就成為一名沒有了根基的異鄉客,如今恰好又正值早秋時節,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能不令人分外悵然啊。回憶頓時湧起如潮水,故里親友面容一一浮現眼前,無限憂愁剎那填滿心間。
本是異鄉客,如今卻又送別友人,如此兩重離情別恨相摧殘,任何人的心緒都不會是安寧的,肯定是混亂如麻。詩人連用兩個「早」字,第一個點明自己當下生存狀況,第二個暗用當前季節來襯托人的複雜心情。秋季淒清,秋風蕭瑟,原本就格外摧斷衷腸,焦慮情思,如今再加上遠離故土,兩相結合,可謂情緒大碰撞,更能擊打出感情的火花,璀璨人生無端遭遇,凸現內心真情實感。
「江亭明月帶江流」。詩人至此,開始由對自己身世的感慨,回到目前所見景色上面,借景即情,以自然景觀來傳遞自己難以抒發的複雜情感。坐落於江畔的小亭,恍如冰輪一般漂浮在江心的明月,這一切都像夢境一般,置身其間,不知夕何夕,清醒過來,注視身畔,唯有一江春水,緩緩無聲地向東長流。
此時此刻,因為面對送別以及回想到個人當下的生活窘況,所以隱蔽在自身內心的那些軟弱和無力,立即就會使人不由自主地產生諸多紛紜情絲,就像風兒無孔不入地鑽進腦海內部。或許,正因為詩人如此敏感,所以才能產生詩情,寫出無數充滿質感的詩作出來。這大概就是人類與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最大的區別所在,人是具有情感的高貴而又複雜的靈長類生物體;說人高貴並非階級論,也非種族論,而是人類會思考,擁有自我主張和思想。然而,亦因如此,人才會有那麼多煩惱和開心、痛苦或喜悅;有利有弊,方是命運。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聖人見流水,所以感慨道:逝者如斯夫。此處逝川便是用的這個典故,表達出來時間的無情流動性,還有無法挽回性。江水滔滔,奔湧向東,永難回頭,面對此情此景,本身已經因為離別而心懷傷感的詩人,又看到渡口旁枝的大樹,不斷地遮蔽住遠去的航船,更是傷痛無以復加。因為友人就在那艘船上,被樹遮住之後,就會少看幾眼啊。
由眼前流水巧妙想到聖人之話語,頓時引起閱讀者情感上的共鳴。生於世間,人具七情六慾,彷彿烈火烹爐煮沸各種感情,沒有誰能夠放話可以完美躲避此間傷害。你我皆凡人,遇到此種利害關係,當然唯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方是最好解決情感的利器。說得更為清晰一些,便是享受人生,接受歷練,過好當下。那些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所有傷害,其實都不過是我們此生必將經歷的一種過程。離別,小情緒而已。
縱觀此首送別詩,在前面兩句之中巧妙使用回還往返的藝術手法,雖說加重了詩人內心深處那種離情別緒的憂傷感受,但是這種巧妙性也同樣會流於某種形式和俗套。所以最重要的反而是結尾那句「復看津樹隱離舟」,正是此句漂亮的收尾動作的乾脆利落,恰到好處地把詩人對朋友那種最為真摯的情感,給活靈活現地擺放在了我們的面前。如此幾番閱讀,真是令人感慨萬分。
相關內容: 王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