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莊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的要求積極入世的,所以孟子不辭辛苦、疲於奔命地宣揚自己的「仁政」,但是總是不能被接受,孟子不惜在朝堂之上與人發生激烈的辯論。
道家是消極出世的,莊子說「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把世間萬事都看的虛無縹緲的,都認為那不是真實的,因為萬事都會消亡的,所以與其積極要求做官,實現所謂的理想抱負,不如把自己隱藏起來,做一個內心自由自在的人,所以當楚國的大王派人來請莊子做楚國的丞相的時候,面對這個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莊子卻輕易放棄了,而且是再三推辭,因為他認為這樣就會讓他失去身心自由,凡是不能讓他自由自在活著的東西,哪怕是高官厚祿也是不算什麼的。
孟子強調仁義,強調要提高自身修養,要實施「仁政」,要與人為善,緩和社會關係,但是這一套在莊子看來根本就是偽命題,道家是講究虛無的,他們巴不得社會回到原始社會小國寡民的狀態,最好是老實不相往來,這樣就不會有矛盾了,社會上也就不會有戰爭了。但是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儒家和道家,或者說孟子與莊子走的是兩個極端,一個是積極的「進」,另一個是消極的「退」,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不過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在當時社會是無法實現的主張,他們都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
關於孟子的智慧簡介
在中國儒家思想一直被當作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人們一般把儒家思想說成是「孔孟之道」,孟子也被稱為「亞聖」,是在儒家學派中僅次於孔子的第二號人物。不過因為孔子至聖先師的地位,所以人們對孔子的思想討論的很多,大家也很熟悉了,但是孟子的智慧是什麼呢,為什麼他會得到這麼多人的尊重和推崇呢,他憑什麼能與孔子相提並論呢。
孟子教給我們的第一個智慧就是人的幸福的很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內心的坦蕩,內心的愉悅,這比很多外在的所謂成功要真實的多。孔子曾經說過「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孟子具體說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有捨生取義的精神,一個人只要活得不愧於心便沒什麼好怕的,也就會心胸坦蕩,無所畏懼,幸福自然而然就來了。
第二個就是人都有惻隱之心、不忍之心,這是一個人區別於禽獸的一個重要特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到別人受苦受難自己就像幫一把,看到百姓受苦就會心中悲傷而不會視而不見,這也是人之常情,人是有感情的,寬厚待人,為人和善才會有好人緣,幫助別人其實就是方便自己。
第三個就是孝順父母很重要,提高自身修養很重要,施仁政要講究方式方法,對於不同的見解要批判,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要重視教育的作用等等,總之孟子教給我們的智慧非常多,學習孟子的思想,瞭解孟子的為人處世之道對我們的學習工作是非常有用的。
孟子的母親是誰
孟子的母親孟母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偉大的母親,她歷來都被當做賢良淑德、善於教導子女的典範,受到後世的敬仰。後世為了紀念孟母,專門為她修建了孟母祠來供奉她,這對於一位普通的婦人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榮譽,同時也是對她教子有方,全心全意為子女著想的尊敬。
孟子早年喪父,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勤儉節約把他養大,這一點跟孔子的身世很相似,孔子也是幼年喪父,不過孔子的母親卻不及孟母出名。因此孟子與母親的關係非常好,關於他與母親之間流傳著很多故事,比如「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千古流傳。孟母為了孟子的教育費盡心思,以身作則,終於把孟子培養成人,孟子能成為一代學問大家與孟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因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子女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因為年幼時的經歷,所以孟子非常強調對父母的孝順以及他深刻認識到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孟子成年後本來就盡快向他的祖師爺孔子那樣去周遊歷國,有一番作為,但是家有老母,不忍遠遊,所以孟子常常除了講學之外就是陪伴母親,侍奉母親,直到母親去世之後,他守孝三年期滿才開始到處遊歷。傳說孟子不忍心母親在黃泉路上孤獨,特意請人按照自己的樣子刻了一個雕像,與母親一起合葬,為的就是能代替自己在陰間繼續孝敬母親,可見母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