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是誰 子路的簡介 關於子路的故事有哪些

子路是誰 子路的簡介 關於子路的故事有哪些

子路是誰 子路的簡介 關於子路的故事有哪些

歷史名人簡介

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卒於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賢,是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時期魯國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子路早年生活比較清貧,事親至孝,是《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歲,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隨孔子時間最長的人。  

子路比較勇猛好武,在孔子問子路喜歡什麼的時候,子路直接說,喜歡長劍,一開始的時候子路並不想拜孔子為師,並且對於柔弱的孔子表現出了傲慢與不屑,但是一旦是看到孔子的智慧,馬上改正了自己的態度,拜謝孔子,表示自己「敬受教」。

子路曾經做過很大的官,在早年任季孫氏的宰相,後任衛國大夫孔俚的宰,可以說也是榮極一時,具有相當不錯的政治才能。子路曾經在邵做首長,那個時候掌權者季要求百姓在五個月內開鑿一條運河,子路看到了百姓的辛苦,甚至將自己的薪水貼補上,並且從自己家裡拿出糧食給做工的百姓吃,孔子知道了讓子貢跑去砸破了做飯的鍋。可見子路是愛民如子的。

子路為了追隨孔子,當然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甚至是辭掉了高官跟著孔子周遊列國,可見子路是一個有理想的人。子路對於自己的能力也是比較自信的,子路曾經說給自己一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國,自己三年就可以治理得人民勇猛能戰,並且知道禮儀。

但是終其一生,子路也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夙願,在子路做衛國大夫孔悝的宰的時候,子路被政變的蒯聵殺死並且剁成了肉泥,可謂慘烈。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

子路與孔子之間的關係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是非常民主而且平等的,子路有事會對孔子說,孔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子路也說明自己的看法,可以說像是朋友一樣共同的探討一個問題,孔子不會用自己師長的身份去壓迫子路,子路也不會因為孔子是自己的老師就謙讓孔子,不直言相告。  

《論語》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小故事,子路讓自己的師弟子羔做費的地方官,孔子說,這個孩子還沒有完成學業,讓他這麼早就主持一個地方的事物,這是害了他呀。子路回答說,那裡有人民,也有供奉神明的社稷,子羔完全可以在實踐中學習,沒有必要非通過讀書來學習。孔子生氣了,說,我討厭那些伶牙俐齒的人,就像你這樣。

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子路與孔子在對一件事的意見相左的時候都能夠說出自己的看法,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子路更加注重的是實踐,而孔子更加注重的是對於德行學問的學習,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實這是一個人修為的兩個途經,不能說有了實踐就更加的好,也不能說學習書本知識就一定好。一個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可能對於子羔來說,我個人認為是讀書更加的重要,因為孔子作為萬代師表,對每個弟子都是有一定的瞭解的,孔子也是會做到因材施教的,所以孔子說讓子羔做費的地方官是害了他,肯定不是毫無根據的。

  子疾病 子路請禱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跟隨了孔子很長時間,子路勇敢豪爽,並且尊師重道,也敢於直言不諱,對於孔子而言子路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孔子不時的對子路加以教導,《論語》中寫子路的篇幅有很多,其對話可以說展示了儒家的思想,也展示了孔子的抱負,下面我們就講一個子路與孔子的小故事。  

《論語》中記載,孔子生病了,子路為孔子向鬼神祈禱,請求讓自己的老師健康。孔子說,可以這樣做嗎?子路說,可以這樣做啊,《誄》中就記載了向天地神明祈禱的事情,這就是通過祈禱可以完成心願的證據啊。孔子長歎一聲說,我已經祈禱了很久了。

從子路與孔子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其實是並不知道祈禱可以使得疾病好戰這樣的事情的,其實是說自己不知道祈禱是管用的,而子路給出了證據說,書上說向天地神明祈禱是可以的。於是孔子長歎,如果說祈禱是有用的,那麼我已經向天地神明祈禱了很久了,怎麼還不見我的心願能夠實現呢?孔子有什麼心願呢?我想孔子那麼長久的祈禱不會是為了某一個人,很可能是為了天下蒼生向上蒼祈禱,祈禱了很久了,但是並沒有見到效果,所以說從孔子與子路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是不相信祈禱這件事的,是不相信有神明可以幫助其完成心願的。

從儒家的思想體系來說,是不相信鬼神的,儒家講的是積極的進取,講究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孔子非常的瞭解自己的學生子路,我想子路在自己心裡對孔子肯定也有一個評價,可能這個評價不能隨便做出,不可以隨便說,所以在葉公問子路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時,子路沒有回答,也許對於子路來說這是對孔子的尊重,一個弟子怎麼可以妄議自己的老師呢? 

《論語》中就講了葉公問孔子於子路的故事。葉公問子路,你的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啊?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自己回答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他:我的老師啊,發奮學習甚至是忘記吃飯,學習到了高興的時候什麼都忘記了,一點憂愁也沒有了,甚至連自己已經衰老了也不知道了。

在《論語》中弟子對於孔子的評價有不少,但是孔子對於自己的評價卻不多,在這裡孔子這樣說自己可能在一般人看來有點自誇,但是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實事求是,對孔子比較瞭解的人可以知道孔子完全沒有自賣自誇。對于謙虛這個詞來講,謙虛是指對一些知識不知道,所以謙虛,並不是對自己明明已經知道卻說不知道,那樣就是虛偽。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是真實的,不加以矯飾的。對於孔子來說,能夠學習到知識就是快樂的,所以才達到了「樂以忘憂」甚至「不知老之將至」。從這裡可以知道,孔子完全超脫了生死,每天幸福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完全忘記了自己已經老了,不需要學習那麼多的知識了。

子路率爾而對曰

子路是一個性子比較急的人,是一個心裡不放事情的人,非常的勇敢,也非常的自信,有人說子路勇猛有餘但是智謀不足,這樣一個人對人對事總是非常的率直,做事情的時候往往不加以考慮,所以在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的時候孔子才建議其多聽一下父兄的意見才可以行事,可以說孔子對子路還是非常瞭解的。  

史書中記載了關於子路的這樣一件事,子路不假思索的說,一個有一千輛戰車的大國,夾在兩個強國之間,經常受到強國的攻擊,並且百姓又食不果腹,如果給我一個這樣的國家讓我去治理,那麼我只需要用三年的功夫就能夠使得這個國家的人民勇敢善戰,使得這個國家的人知道做人的道理。

從上面這則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子路性子是非常莽直的,說其自信也好,說其不謙虛也罷,總而言之,子路的理想是有一個國家可以治理,從這裡可以看出子路積極的入世精神,這是儒家積極進取的一種思想表現,是儒家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一種表現。子路表示自己不僅僅能夠治軍,還可以治民。從這裡可以看到子路是非常的直率的一個人,對於自己的想法絲毫不加以掩飾,作為受到孔子器重的學生,我想子路一定是有著治理國家的能力的,所以說其這些語言是對自己的一個正確的判斷也是可以的。

子路問成人

子路是一個非常可愛的人,雖然心機不深,雖然稱不上是智勇雙全,但是子路勇敢豪爽,嚮往著君子之道,嚮往著做一個完美的人,但是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完美的人呢?子路自己並不是很清楚,或者是心裡有一個標準但是有點拿不準,所以子路去問自己的老師,於是就有了《論語》中的小故事《子路問成人》。  

子路問老師孔子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完美的人呢?孔子總結說,一個完美的人需要具備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慾、卞莊子的勇敢和冉求的多才多藝,這樣的人才是完美的。但是完美的人也完全沒有必要那樣,只需要在看到錢財利益的時候能夠想到義,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不去退縮,甚至是不惜犧牲生命,約定的事情和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守信,能夠做到以上幾點的就可以稱為一個完美的人了。

孔子在說到一個完美的人的時候並沒有採用遙不可及的標尺,而是將普通人完全能夠做到的一些標準作為完美的人的定義,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非常的現實,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看那些標準是多麼容易做到,當看到金錢的時候,要想到這些錢拿了是不是不義之財,會不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就可以了,當出現危險的時候可以挺身而出,與人有約一定要守信,這些事情是多麼容易做到的啊,所以每個人在做到這些的時候都可以在心裡獎勵自己一下,我是一個完美的人了!多麼讓人開心!

  子路問強

子路勇敢豪放,經常佩戴著寶劍出入,可以說是一個強者,正是由於自己是一個強者,所以總是關心那些強者的事情,可是到底什麼才是強呢?可能子路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所以子路跑去問自己的老師孔子,於是孔子說了很多,非常精到的講述了自己理解中的強,這就是《中庸》中記載的一個小故事。  

   孔子是怎麼解釋的呢?可以說孔子解釋的非常的細緻,孔子說了南方之強與北方志強的區別,南方人總是用寬柔的態度來對待別人,當別人傷害到了自己的利益的時候總是採取寬容別人的態度,不會做出報復的事情,這是君子經常採取的方式。北方的強表現為總是用兵器和甲冑為臥席,枕戈待旦,隨時準備出發去攻擊別人,可以說戰鬥的精神非常的強烈。這種強就像是拉滿的弓,時時刻刻的做好提防敵人的準備,所以可以說剛而不強。對於君子來說是能夠與周圍的一切融合在一起,不會與人產生矛盾,但是不會流於世俗,不會和小人同流合污,但是可以和平相處,這就是君子「和而不流」。君子會保持中立,不會去倚靠任何一個陣營,如果國家是一個太平盛世,是一個非常好的國度,那麼君子不會成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會順勢而為;如果國家是黑暗的,君子會保持自己應有的氣節,至死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品質。

從上面孔子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孔子的處世之道,作為一個君子和真正的強者的孔子是在對子路講述強者君子之道,也是在抒發自己的心聲。

  子路問津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孔子與學生積極的奔走在各個諸侯國,大力的宣傳儒家的學說,希望可以找到能夠推行儒家學說的地方,但是當時正當亂世,權臣當道,諸侯的地位岌岌可危,當權者只知道崇尚武力,不知道尋求君子之道。所以孔子失敗了,從下面這則小故事就可以見到一斑。  

《論語》記載了《子路問津》的故事,長沮、桀溺在地裡耕田,孔子從路上路過,於是讓子路去向兩個人問路,兩個人都沒有告訴子路路應該怎麼走,但是卻告訴子路不要跟隨孔子了,天下這麼的亂,為什麼還一定要與那些統治者同流合污呢?不如跟隨我們做一個隱士罷了。子路告訴了孔子,孔子長歎一聲,人不能與鳥獸在一起,我是不會去隱居的,正是因為天下是這樣的亂紛紛的,所以才正需要有人去改革,去改變這樣的現狀。

這則小故事講述了儒家的入世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提倡避世的,這一點與道家的思想是非常不同的,儒家講究的是積極的生活態度,即使是不能改變世界也需要盡力而為,盡力而為了就不會有遺憾,從這一點上看,儒家是非常的積極的,對人有著強大的激勵作用的。儒家所講究的是要積極的努力,即使是不能治國平天下,也一定要獨善其身,做一個君子,顏回就是儒家思想的積極實踐者,孔子之所以喜歡顏回,也是因為顏回是一個獨善其身的君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名人簡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