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人(公元578年--公元597年),隋文帝四子蜀王楊秀的妃妾,汴州人士,名、字不詳。董氏於開皇十七年病逝,終年十九歲。楊秀對其感情頗深,遂撰文哀悼,刻為墓誌隨葬。墓誌於清代嘉慶年間在陝西興平縣出土,楷書21行,行23字,被稱為《美人董氏墓誌銘》,又稱《董美人墓誌》。原石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毀於兵燹。拓本流傳稀少。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隋人書法,承北魏書體,下開唐朝新風,是南北朝到唐之間的津梁,《董美人墓誌》堪稱隋志小楷中第一,屬歷代墓誌的上品,開唐代鍾紹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其書法佈局平正疏朗、整齊縝密,結字恭正嚴謹、骨秀肌豐,筆法精勁含蓄,淳雅婉麗。
從字體面目看,楷法純一,隸意脫盡,已與晉人小楷、北朝墓誌迥別,但是部分地可以看到外方里圓、華美堅挺的筆致,給人以清朗爽勁,古意未漓的感覺。清羅振玉對其評價很高:「楷法至隋唐乃大備,近世流傳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張貴男》三志石,尤稱絕詣。」學習此志者,可祛塵俗氣也。
《董美人墓誌》的淵源
《董美人墓誌》,亦稱《美人董氏墓誌銘》。隋開皇十七年(597)七月,隋高祖楊堅之子蜀王楊秀之妾董美人故去,年僅十九歲,為了悼念愛妾,楊秀本人親自撰寫了墓誌銘,刻於石上,無書者姓名,不知是否為楊秀本人書寫。志文感情真摯,飽含無限哀思,楷書工整秀麗。石方二尺,小楷21行,行23字,多六朝別字。
這塊墓誌直到1200年後,於清嘉慶、道光年間(1795—1850)出土,原石出土的準確年代無考,關於此墓誌最早的記錄,是清瞿中溶《古泉山館金石文編殘稿》:「丁酉七月購得拓本。」「丁酉」為道光十七年(1837),由此可推測應在嘉道間。墓誌出土後,關於其真偽曾有很大的爭議,以汪鋆的《十二研齋金石》為代表,曾提出四點懷疑,但以張廷濟、楊守敬為代表的學者又提出駁斥意見,俱以為真。
就其書法而言,該墓誌佈局整齊縝密,結字工整嚴謹,筆法精勁含蓄,字形多扁方,尚存晉人小楷、北朝墓誌之古韻,在筆意上已脫盡隸意,和隋初的《龍藏寺碑》(開皇六年,586年)相比,雖僅晚11年,但楷法已成熟了許多,堪稱隋志小楷中第一,屬歷代墓誌的上品。
原石在陝西省興平縣出土後,很快被興平縣令上海陸耳山副憲第五子君慶(劍庵)所得。陸氏以淡墨精拓,薄如蟬翼,筆畫豐潤,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原碑的風貌,後世稱「關中淡墨本」,流傳極少,最為珍貴,世以得此本為榮。
人物簡介
楊秀(573年—618年),字號不詳,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宗室大臣,隋文帝楊堅第四子,隋煬帝楊廣同母弟,母為文獻皇后獨孤伽羅。
開皇元年,冊立為越王。出任柱國、益州總管、西南道行台尚書令,冊封蜀王。入朝為官,擔任檢校內史令、右領軍大將軍。再次出鎮蜀地,任用元巖為益州長史,境內得到大治。元巖去世後,奢靡驕縱,妄行不法。得知晉王楊廣奪嫡成為皇太子,心中甚為不滿。被誣使用巫蠱之術,詛咒隋文帝,坐罪削爵為民,軟禁於內侍省。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長期帶在身邊。大業十四年(618年),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欲立楊秀為帝。沒有得到眾人認可,慘遭殺害,時年四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