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析是春秋末期有名的思想家,是中國歷史上名家的先驅者,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反對「禮治」並且提倡法律,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幫助百姓打官司的人物,是律師領域的奠基者。
鄧析是中國社會從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既反對當時原有的奴隸主階級,同時也反對實行周禮的新興貴族階層,他代表著新生的地主階級,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努力的和當時的新興貴族階層對抗,希望能夠改變當時實行的周禮制度,能夠制訂合適的法律,因為不滿足當時子產推行的一些制度,鄧析曾經自己改革了一套更加適應社會需求的法律,並且把它刻在了竹簡上,因此被人們稱為「竹刑」。
不只是如此他還經常聚眾講學,向廣大人民群眾傳播法律觀念,並且傳播了不少的知識,同時他還曾經幫助一些百姓打官司,算是中國最早的律師了,因為他對於當時的法律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在辯論上經常能夠把人說得啞口無言,所以他的訴訟成功率相當高,雖然收取一定的費用,但是依舊有不少人找他,而他的名聲也流傳了開來,有著很多人向他學習,但是他的見解經常出現那種「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的說法,因此對於當時鄭國的局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鄭國的統治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因此不得不下令殺了鄧析。
縱觀鄧析的一生,他可以說是中國最早開始這樣宣傳法律知識的人,也是最早從事類似律師職業的人,所以可以說鄧析就是中國法律領域的先驅者。
鄧析的辯論特點
眾所周知,名家的人幾乎都有著傑出的辯論能力,而鄧析作為名家的創始人自然也不例外,可以說正是鄧析開創了詭辯一系,從此使得詭辯成為了辯論之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那麼鄧析的辯論特點是什麼樣的呢?
鄧析在辯論之中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兩可說,也就是一種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的詭辯技巧,換句話說就是用一種模稜兩可的態度來混淆對方。這裡就由一個贖屍詭論的故事。據說當年有一次發大水,一個富人被大水沖走了,他的屍體被一戶窮人給找到了,結果那個有錢人的家裡人就找上前去,他們也比較講理,沒說要人無條件歸還,還說要買下來,但是窮人家要價太高一時半會談不攏。
於是這家人就找到了鄧析,讓他幫忙出個主意,鄧析就說:「你放心呆著吧,這屍體只能賣給你們,別人不會買的。」這戶有錢人家就放心了,不再去找那戶窮人,沒準心裡還在暗罵這群窮瘋了的人。窮人家一看有錢人不來買了,也心慌啊,畢竟一個屍體放在家裡也不是個事啊,所以就找上了鄧析,鄧析對他們說:「你們放心吧,他們肯定是要買你們的屍體的,別的地方買不到,不用著急。」鄧析的這兩次勸告雖然都很有道理,但是聽完了就覺得很奇怪。這樣兩頭都不得罪,模模糊糊的說法說了和沒說也沒什麼區別啊,但是其實細想之下,鄧析只是一個旁觀者,並不是當事人,所以他也只能這麼不偏不倚地說幾句,這也算是反映了他的話不說盡,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辯論特點。
鄧析名言
作為中國古代有名的哲人,他既是名家的創始人,也是法家思想的傳播者,鄧析子的一生著作頗豐,雖然現存於世的不少作品被認為是後人借用他的名頭寫的,但是基本上還是貫徹了他的思想的。
鄧析子雖然不是太有名氣,但是他說的不少名言相信大家都是多有耳聞,比如這句著名的「眾口鑠金,三人成虎。」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大家眾口一詞,就算是金屬也會被熔化掉,如果有三個人說謊說市集上面有老虎,那麼旁人就會信以為真。這句話說明的輿論力量的可怕,有件事情哪怕是假的,只要大家都這麼去傳,就會讓人信以為真,因為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一件事情即使是錯的,但是說的人多了,信的人也就多了,到了後來甚至那些不信的人,才成了異類。
還有一句著名的「水濁,則無掉尾之魚;政苛,則無逸樂之士。」說明了外界環境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勸告當權者不能太過嚴苛的對待百姓,這樣會讓百姓的生活變得艱難困苦,就像是在渾水之中的魚一樣,這也和鄧析子的法律觀念有著一定的關聯,鄧析子不滿於當時推行的政治制度,私自製定了一套法律,他雖然不推崇禮治,但是依舊比較愛民,不希望對於百姓太過苛責。
「目貴明,聽貴聰,心貴公。」對於眼睛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看的清楚,對於耳朵聽得清楚就是最好的,那麼對於一個人的心呢?自然是公正光明最為可貴,這既是對於當局者勤政愛民的要求,也是對於百姓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