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指的是古代用於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也被用作君主國家的貴族封號。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國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配以不同的地位和榮耀;同時在許多古裝影視劇裡面出現的貴族使用的有足的「酒器」也叫「爵」,這都可以看出「爵」出現時間相當早。
從甲骨文開始,「爵」的意義就在慢慢演變,在先秦時期,「爵」就已經從具體的酒器經過作為過渡的禮器再逐漸變成抽像的制度。從而聯繫了作為酒器的「(酒)爵」和作為名器的「爵(位)」。
一、從實物到制度——「爵」如何成為等級劃分的名稱
1、「爵」字的演變歷程
爵是一個象形字,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中,其形狀就如同一個裝酒的容器,流行於夏、商、周時期。
爵的一般形狀是前部有流——也就是傾酒的流槽,後部有尖銳狀的尾,中部為杯,一側有鋬(pan:器物上可供手提起的部分),底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中間有柱,這時各個時期爵所共有的特點。
根據考證,「爵」最早是一種溫酒的器皿,至商代晚期轉向溫酒與飲酒混用,甚至更多是作為飲酒器使用。同時,因為在上古時代,酒不可隨便亂用,一般在大型的祭祀現場會被用於供奉祭品,於是爵又成為一種禮器。青銅器做的爵實際上就是祭祀時盛酒的禮器,其形狀為「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把手」,可以用來加熱裡面的酒,供神享用。
2、「爵」本身的規模彰顯身份地位
而以「爵」來稱呼貴族的秩次等級,其實是西周後期的事情。當酒器種類達到相當豐富之時,酒器的主要功能,就不僅是哪一種酒器被使用而顯出持有這一酒器的人重要,更在於一個人擁有怎樣規模的酒器體系,並在各種重要的儀式中使用這些體系,才使此人顯得重要。
正是在周代商的政治變革之中,爵的內蘊從宗教政治中區別出來,成為政治本身的象徵符號。也就是儀式活動中的飲酒行爵有尊卑的秩序,因而引伸到政治等級的爵祿,形成了政治等級上的爵列或爵序。
3、「爵」使用時的區別反映尊卑等級
爵是周代最重要而又最具普遍性的酒器,可用於各種儀式場合。
第一,作為專名,一般用於最重要的儀式——比如祭拜天地。
第二,作為酒器的通名,在各種的儀式上都可以使用。
第三,指「行爵」,——在各種儀式之中, 無論是以宗教性為主之禮,以政治性為主之禮,還是以倫理性為主之禮,都是有秩序的,並首先以行爵體現出來。作為行禮的酒器,成為禮的原則在器上的凝結。
有許多文獻都說明在周代貴族飲宴的時候,以爵飲酒有長幼貴賤之序。爵雖然為尊號,但是在爵位當中實有等級差別,所以取飲宴時「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之義,而用「爵」字來表示貴族等級的差別,乃是十分恰當的做法。
綜合前人的說法,可以說採用「爵」字,有兩種涵義,首先是表示貴族的尊號,其次是表示貴族間等級的差異。
而爵這一周代的酒器,從包含禮的內容進而到為禮的感性符號,當西周以政治上的分封制而推行一種新的政治等級制度時,既有最高層的行禮主導,又有最基層的行禮基礎,既是確定的觀念內容,又是精美的感性形態的爵,被運用為政治制度等級之禮的正式名稱,成為政治等級品制的爵制。
另外,在古代禮儀中,爵為貴族常用器物,是普通貴族皆可使用者,而其它酒器則有許多限制。從《儀禮》、《禮記》等主要記載周人禮儀的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許多禮儀中,持爵而飲、獻爵表示尊重等事屢見不鮮,爵已經成為周人禮儀中不可或缺的器皿。
爵作為貴族習用之物,用之來表示其尊卑地位,自然也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質。以「爵」來稱謂貴族的等級地位,這也應當是原因之一。
自夏成為四方盟主之後,一種政治等級制度開始產生出來,包括朝廷內部的行政執官的等級(即後來的公卿大夫之類)和各地的諸侯(即後來的公侯伯子男之類)。這種政治等級制在商代是以冊命方式進行的,西周以後,在冊命制度的基礎上演出了以爵為名稱的爵位制度。
當爵這一觀念進入政治,成為最為輝煌的政治名稱時,作為酒器的具體形制卻走向終結。我們可以從這裡描繪出「爵」的詞義的演變:從最初的酒器,演變成在祭祀中或者其他儀式中的禮器,再進而「進化」成政治中劃分等級的「名器」
二、五等爵位的等級尊卑——爵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1、爵位的前身——命
爵位之制的開始實行應當與分封制、宗法制的實施同步,具體而言,可以說它濫觴於周代的冊命制度。從周公成王的時代開始,周王朝大規模地封邦建國,在封建的時候必須有冊命典禮。
總之,所謂「命」,不僅表示上、下級貴族主從關係的確立,而且表示貴族因受命而有了一定規格的社會地位。西周時期的冊命制度下面,雖然還沒有用「爵」來表示秩次等級,但已經用「命」來表示秩次等級。可以說西周時期的「命」制就是爵制的雛形。
2、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設立
據孟子說,周代的爵位等級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禮記·王制》亦謂「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五等爵位裡面若每種裡面再細分一下,又可以分為九個層次。當時的爵位級別稱為「命」,猶後世所謂的「品」。
爵位的高低可以用「命」數的多少來表示。有關的規定規定相當詳細而且系統,其主旨是通過這些差別和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等方面的不同等級表現出各級貴族的「貴賤有別,尊卑有序」。
三、維繫穩定的「線索」;彰顯身份的「勳章」;統治階層的「交易」
1、爵位用以籠絡人心,穩固統治
雖然早在西周後期就已經有了用「爵」表示社會等級的情況出現,但是直到春秋時期,貴族的社會等級,亦即爵位,還常用「命」來表示。春秋前期,周天子賜予諸侯「命」,還是相當隆重的事情。
對於臣子而言,接受君主的爵位賜命,就意味著臣下對於君主必須忠誠盡力。君主將爵位視為自己獨有的封賜之物,不可使一般貴族所私有。儘管諸侯之子可以繼其父之位而君臨其國,但其爵位依禮則還需天子封賜,在封賜之前,「未賜爵,視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國」,只有待天子封賜之後,才算正式有了諸侯的爵位。
春秋時期,這種封賜制度雖然多已不被執行,但在社會人們的觀念中還存在著,所以還偶有執行這種制度者。「爵以功」的記載說明,統治者的確是將爵位的封賜作為鼓勵臣下盡忠效力的主要手段。
2、「爵位」成為貴族彰顯地位的標誌
正因為「爵位」是一種鼓勵手段,各國統治者重視爵位制度,認為爵制是治國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封賜爵位作為對於貴族進行公開表彰的重要方式。
就君主而言,在朝廷上封賜爵位,表明自己操持有封賜大權;就受封賜的貴族而言,則在公開的場合下顯示自己身份得到提高。貴族之所以重視爵位,除了要在政治上得到社會的承認以外,與爵位相應的利祿也是其所青睞的目標所在。
3、爵位是君主招攬人才的籌碼
到了戰國時期,君臣關係已經加進了許多交易的因素,這種交易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君主以爵祿與臣下的才能、貢獻相交換。
戰國時期各國君主往往把爵位與招攬賢才的事情聯繫為一體,不再像西周春秋時期那樣將貴族的出身等級作為重要標準。當時社會人們實將君主的信任與爵、祿之事聯為一體而密不可分。各國統治者往往以爵位作為與臣下盡忠效力的交換條件,爵位實際上成了買賣關係中的籌碼。
戰國時期,因為國家之間戰爭增多,對各種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所以賜爵範圍的擴大是戰國時期各國出現的一般趨勢。各國賜爵不再如春秋時期那樣只局限於若干大臣和高級貴族,而是盡量以爵位爭取更多的臣下的忠誠與支持。而自己在官場的仕途也和爵位息息相關。
如果說西周春秋時期君主的「賜命」凝聚了廣大的貴族階層,那麼戰國時期的軍功爵制則調動了廣大民眾的積極性。
不僅僅是君臣之間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爵制的影響就已經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
例如,在喪禮上,有爵位者可以持杖,無爵位者除喪主嫡子以外都不可持杖。《儀禮·喪服》謂「杖者何?爵也」,可見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爵位實為地位及品德的標識。又如在周代社會上,宗族鄉里之間聚會的場合必須序齒以排定位次,顯示尊卑,但是有高級別爵位者卻可以例外。
四、結語
爵從酒器、禮器轉變為一種等級制度,背後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而費盡心思。
既要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權威,也要吸引臣民為自己服務,於是就選擇了這樣的一種酒器(禮器),披上了等級的外衣。
用一種榮譽換來臣子的忠誠,或者說是用利益交換人才,在這樣的「交易」下,爵位成為了延續幾千年的等級制度,也成為封建帝王穩固統治的利器和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