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也叫傀儡戲。傳說周穆王到崑崙打獵返回時,有一位叫偃師的工匠,親自製作木偶人表演歌舞,頗得周穆王的賞識,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木偶真正作為戲劇性的表演,大約是漢以後的事情。《通典》上說:窟石晶土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表家樂也,漢末始用於嘉會。
三國時,馬鈞製作的木偶纖巧細膩,玲瓏剔透,能表演多種技藝,因而馬鈞也獲有天下之名巧的美稱。到了唐宋時期,木偶的製作更加完美。兩宋時期,種類繁多起來,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水傀儡等。
元、明、清以後遍及全國。過去北京就有挑擔的民間藝人走街串巷演木偶戲,人們稱之為烏啾啾的。只用一根扁擔將一方箱式的小舞台支撐起來,四周用幔布圍住,藝人獨自在裡邊敲鑼打鼓,又演又唱,頗見功夫。
偃師
是《列子·湯問》中記載的一位工匠,善於製造能歌善舞的人偶。
《列子·湯問》。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弇山。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
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翌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
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領其顱,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
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王諦料之,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發,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合會復如初見。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悅而歎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詔貳車載之以歸。
周穆王去西方巡視,越過崑崙,登上弇山。在返回途中,還沒到達國界,路上碰上一個自願奉獻技藝的工匠名叫偃師。
穆王召見了他,問道:「你有什麼本領?」偃師回答:「只要是大王的命令,我都願意嘗試。但我已經製造了一件東西,希望大王先觀看一下。」穆王說:「明天你把它帶來,我和你一同看。」第二天,偃師晉見周穆王。穆王召見他,問道:「跟你同來的是什麼人呀?」
偃師回答:「是我製造的歌舞藝人。」穆王驚奇地看去,只見那歌舞藝人疾走緩行,俯仰自如,完全像個真人。巧妙啊!它抑低頭就歌唱,歌聲合乎旋律;它抬起兩手就舞蹈,舞步符合節拍。其動作千變萬化,隨心所欲。穆王以為他是個真的人,便叫來自己寵愛的盛姬和妃嬪們一道觀看它的表演。
快要演完的時候,歌舞藝人眨著眼睛去挑逗穆王身邊的妃嬪。穆王大怒,要立刻殺死偃師。偃師嚇得半死,立刻把歌舞藝人拆散,展示給穆王看,原來整個兒都是用皮革、木頭、樹脂、漆和白堊、黑炭、丹砂、青雘之類的顏料湊合而成的。
穆王又仔細地檢視,只見它裡面有著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部則是筋骨、肢節、皮毛、齒發,雖然都是假物,但沒有一樣不具備的。把這些東西重新湊攏以後,歌舞藝人又恢復原狀。穆王試著拿掉它的心臟,嘴巴就不能說話;拿掉肝臟,眼睛就不能觀看;拿掉腎臟,雙腳就不能行走。穆王這才高興地歎道:「人的技藝竟能與天地自然有同樣的功效嗎!」他下令隨從的馬車載上這個歌舞藝人一同回國。
魯班造的雲梯,墨翟做的木鳶,他們都自認為是技能的最高水平了。他們的學生東門賈和禽滑釐聽說了偃師的技藝,就分別告訴自己的老師。於是,這兩位老師傅便終身不敢再談論技藝,而只有時刻老老實實地守著他們做木工用的圓規和直尺勤學苦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