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Springbegins)
一、立春的時間:
每年2月3~5日。
二、立春節氣由來,立春節氣氣候變化,立春節氣介紹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三、立春節氣習俗: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歷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曆24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歷史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