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考證:可能就在重慶佛圖關公園內,明代曾修建了夜雨寺、秋池等寺院亭閣
相傳夜雨寺就在佛圖關114中學的這個觀景台附近
佛圖關公園內的題刻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名為《夜雨寄北》的抒情七言絕句,是晚唐最傑出詩人李商隱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時,寫給遠在北方長安的妻子王氏的。文字樸實無華,自然流暢,跌宕有致,寫出了詩人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千古流傳,萬人傳誦。
然而,你或許不知道,《夜雨寄北》中的具體景致“巴山夜雨漲秋池”,可能就在渝中區佛圖關。夜宿夜雨寺,臥聽巴山夜雨,“佛圖夜雨”勝景曾是巴渝十二景之一。遺憾的是,佛圖關夜雨寺古跡遺址,在去年底才被完全夷為平地,今天原址一棟新樓已拔地而起。
名詩兩提巴山夜雨
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只有短短的28個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所作,有寄給友人和妻子兩說。在學術上,後者目前占主要地位,因為感覺只有寫給妻子更為貼切。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兩處出現的“巴山夜雨”,前後意境完全不同。
重慶師範大學三峽文化教授鮮於煌解析,短詩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盼望丈夫早歸故里。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表達對妻子思念。
詩歌中“巴山”代指今天的重慶、四川等地,當時還很落後。唐代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第一處“巴山夜雨”,就是淒風苦雨,感覺寒意浸透了紙背。
然而,詩人在三、四句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幅溫馨浪漫的畫面浮現,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像。此處“巴山夜雨”瞬間變得溫情脈脈,幸福畢現,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讓人無比懷念。
兩處“巴山夜雨”比較,時空交錯,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鮮於煌教授說,四句詩,短短28個字,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該詩被選入了初中課本,流傳千年,早已萬人傳誦。我市各界舉行的“唱讀講傳”活動中,《夜雨寄北》也多次被群眾誦讀或改編成歌舞劇。
掀起晚唐詩潮高峰
一首《夜雨寄北》,千年來讓無數人傾倒。作者李商隱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是他將唐詩又一次推向了高峰。許多文學評論家認為,在唐朝優秀詩人中,他的重要性僅次於杜甫、李白、王維,排名第四。
根據史料記載: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公元813年生於今河南滎陽,847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賞識,後因李黨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此後,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鬥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東川等各藩鎮當幕僚,鬱鬱不得志,終生潦倒。
公元808年,宰相李吉甫對應試舉子牛僧孺、李宗閔進行打擊,後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領袖的“牛黨”和以李吉甫兒子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在數十年中互相攻訐,爭鬥不休,即是晚唐中著名的牛李黨爭。
清馮浩著述中評價說,晚唐唐詩本已出現大不如前的趨勢,因為李商隱的橫空出世,唐詩又一次被推向了高峰。李商隱擅長駢文寫作,與杜牧齊名,並稱“小李杜”,他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
據蘇雪林所著《李義山戀愛事跡考》,李商隱應該與多位女子有過戀情糾葛。但他與妻子王氏感情非常好。王氏去世後,李商隱寫下《房中曲》等悼亡詩篇,情感真摯,語意沉痛。《夜雨寄北》也是作為其中著名一首,早已成為千年傳誦的名句。
相信重慶讀者品《夜雨寄北》都有別樣的感受,並不約而同會提出一個問題:李商隱筆下的“巴山夜雨漲秋池”,具體在哪裡?三峽博物館原館長黃曉東等不少專家認為,具體地點可能就是在今天的渝中區佛圖關。
據記載,河南尹柳仲郢鎮蜀,任劍南、東川節度使,授李商隱為節度判官,一同入蜀,治所所在地為今三台縣,時稱梓州。黃曉東等專家認定,李商隱因此得以遊歷三峽,《夜雨寄北》即是在經過渝州時思念妻子所作。
渝中區佛圖關地勢高險,兩側環水,三面絕崖,自古有“四塞之險,甲於天下”之說,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佛圖關,明代即建有夜雨寺,直到去年底才完全消失。
專家認為,李商隱從巴州前往梓州任職途經佛圖關,在此處借宿時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七言絕句《夜雨寄北》。明代時,古人在佛圖關上修建了夜雨寺、秋池等寺院亭閣,並沿路刻著《佛圖關銘》、《佛圖關》、《清正愛民》等多種記事碑銘,使得在佛圖關夜雨寺聽巴山夜雨成為了原巴渝十二景中不可或缺的一景。
本土文史學者張老侃說,相傳佛圖關上曾有塊狀如石筍的“夜雨石”,白天乾燥,入夜後就濕潤流水,即使大旱之年,仍不斷。鄉民常來此祈福,以保佑風調雨順。加之李商隱的名篇《夜雨寄北》推動,更是讓“佛圖夜雨”名聲在外。
張老侃說,《夜雨寄北》寫的“巴山夜雨”就是佛圖夜雨,是詩人由城中到鵝嶺,進夜雨寺燒香,並且還在山上坐了一夜,由此引發靈感。
夜雨寺遺址仍可尋
《重慶文物總目》記載,位於佛圖關職業中學的夜雨寺復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坐北朝南,懸山式屋頂。中為抬梁式結構,兩旁為穿斗式結構。面闊五間19.2米,進深四間,通高5.85米,門前有垂帶式踏道6級。
夜雨寺供奉“夜雨神像”的寺廟,早在200年前就被定為“巴渝五景”,極負盛名。據悉,夜雨寺屬於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2007年啟動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仍發現少量遺跡,因此仍在文物名單中。
據世居夜雨寺附近周伯賢老人回憶,抗戰時期,夜雨寺建立了國民黨軍事學校,解放後,改建成西南軍區八一小學,夜雨寺仍完好無損。2003年,夜雨寺部分房屋被改建成了學生食堂,僅剩下房柱、房頂及幾間偏房沒有被損毀。去年夏天,夜雨寺遺址上開始修建職業學校的實作樓工程。周伯賢說,當挖掘機將夜雨寺徹底夷為平地一剎那,自己雙手不停捶胸,老淚縱橫。
記者在夜雨寺遺址看到,實作樓已經拔地而起,原地已看不到一絲“巴山夜雨漲秋池”的痕跡。實作樓外圍的兩棵大黃葛樹,據說就是夜雨寺中移植,但讓人再也無法感受到它曾與寺廟渾然一體的和諧。
重慶工商大學古典文學教授熊篤等認為,沒有明確的記載表明李商隱曾來過重慶,“巴山夜雨漲秋池”景致出現在佛圖關,應該更多是古人一種附會。張老侃說,李商隱詩中寫的“巴山夜雨”是否就是佛圖夜雨已不重要,人們只要在夜間聽到淅淅瀝瀝的雨聲,這種特有的風韻,就會讓人進入詩的意境。
佛圖關軼聞掌故多
從空中俯瞰,鵝嶺佛圖關狹長一線彷彿是渝中半島的脊樑。佛圖關東西長約1800米,南北120米,海拔最高點394米,也是渝中區最高點。這裡流傳的掌故軼事眾多,除“巴山夜雨”外,還有南宋蒙軍圍攻重慶、明末張獻忠血戰佛圖關、蔣介石為佛圖關改名等。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江州都護李嚴曾打算鑿斷佛圖關,讓兩江相通,讓江州城四面環水。幸諸葛亮沒同意。佛圖關最早記載見《宋史》:“大兵會重慶,駐佛圖關。”緊接著《元史》載:“十四年(1277年)從圍瀘州,攻神臂門,先登拔之,從行樞密副使布哈攻重慶,屯佛圖關。”“佛圖關”三字題刻成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行書。
佛圖關歷代題刻甚多,今天所見多為晚清、民國間題刻,清以前的題刻大都剝蝕不清了。題刻大略可分歌功頌德和名言警句兩類。此外,還有一些名人石刻,如馮玉祥書“學成須報國,臨難且忘家”和“興亡皆有責,敵我不俱生”石刻;蔣介石“挺起胸膛,豎起脊樑”的石刻。
1927年4月6日,共產黨員楊闇公被敵人剜目割舌,砍掉雙手,身中三槍,在佛圖關壯烈犧牲,年僅29歲。1987年,佛圖關公園塑起楊闇公烈士銅像。鄧小平同志在銅像右側的巖壁上題有“楊闇公烈士永垂不朽”九個鎏金大字。
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一些重要軍政機關就設在佛圖關。蔣經國在此辦起“青干班”。但是,佛圖關和糊塗官諧音相近,就有了“佛圖關訓練糊塗官”一說,成為山城市民茶餘飯後笑談。一怒之下,蔣介石曾將佛圖關更名為“復興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