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杜甫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不管是在文學界,還是史學界,杜甫的死因一直都是個謎,因為他走得太突然了。有人說他是貧苦交加病死的,也有人說他是暴飲暴食撐死的,這些說法看似合理,但都不夠全面。那麼這個與李白齊名,一生流傳的作品被譽為「詩史」,本人也被稱為「詩聖」的偉大詩人,究竟是如何驟然隕落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還要聯繫到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於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他一生寫了3000多首詩歌,雖然只有一半流傳下來了,但這並不影響他「詩聖」的美名。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是語文課本上古詩《登高》的配圖:一個45度角仰望天空的乾瘦老頭。但這樣的杜甫,在小編看來,終歸少了一份瀟灑。因為,小編讀到第一篇杜甫的詩是: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這首詩的全名叫《江畔獨步尋花》,那時杜甫在我眼裡的形象還是個詩酒風流的逍遙先生。
沒有人生來就是個苦大仇深的憤青,杜甫也是一樣。他是京兆杜氏,北方的大士族,父親杜閒是奉天縣縣令,祖父杜審言初唐大詩人。所以杜甫年輕時是個「富二代」,衣食無憂,非常喜歡玩,而且很又靈氣。李白小時候就可以寫出「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詩句杜甫和他相比毫不遜色,下面是杜甫小時候時些下的詩句: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完全就是一個富家小少爺。19歲時出遊郇瑕。大概是玩上癮了,20歲那年,他再次出去玩,而且他是很會玩的,這一次從古都洛陽出發,沿著大運河,直達江南。他出去五年,有四年在吳越之地。前後去了蘇州的姑蘇台,虎丘塔,吳太伯的廟宇;新昌縣東的天姥山;淮北的瓦棺寺,哪裡有顧愷之的壁畫。可以說,年輕時的杜甫像極了李白,這也許就是後來他和李白一見如故的原因。
當然,這期間他還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公元735年,他回洛陽考進士,可惜落榜了。這時候父親在兗州做司馬,他便以探親為名,去了兗州。山東兗州,齊趙之地,自古多遊俠之士,而杜甫也很快入鄉隨俗地做起了一個會寫詩的遊俠。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陳留亞,劇則貝魏俱。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白刃讎不義,黃金傾有無。殺人紅塵裡,報答在斯須。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氣酣登吹台,懷古視平蕪。芒碭雲一去,雁鶩空相呼。」
有一回,他出去玩的時後,在房兵曹那裡,看到了一匹名貴大宛駿馬,見它身姿矯健不凡,杜甫便對房兵曹說,「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初讀不覺,再讀便知,這匹馬就是杜甫吧。如果說李白是一隻遨遊在星河裡的大鵬,那麼杜甫就是這只馳騁在大地的駿馬。
這樣的杜甫,如果生活在現代,也許又是一個可以和金庸,古龍齊名的武俠小說大師。而事實上他生活在古代,所以他遇見了李白。當然,在遇見李白之前,他先遇到了弘農縣司農少卿楊怡之女楊氏。公元741年,杜甫回到了洛陽,在首陽山下自己蓋了間房子,起名陸渾山莊,然後迎娶了楊氏。
公元744年4月,他在洛陽遇見了李白。就像前文說的那樣,他們一見如故,儘管此時的李白已經被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但這絲毫不妨礙杜甫對李白的崇拜,畢竟這個時候的李白成名已久,而杜甫籍籍無名。所以杜甫做了他的「小迷弟」他們一同去了梁,宋,魯等地,求仙訪友,遊山玩水,不亦樂乎。如果他知道後人將他奉為與自己偶像齊名的大詩人,因該多少還是有些欣慰的。
但,像杜甫這樣的世家大族,總是要又個一官半職在身的,不然就是不務正業,而且因為不像李白那樣被人稱為「謫仙人」,杜甫在長安待了十年,日子過的是一天比一天窮。好在他總算是還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他通過寫賦被唐太宗看種了。
《杜甫傳》:「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
京兆府兵曹參軍是幹什麼的?看守兵甲器杖的!這幾乎可以算是對杜甫的侮辱,但這個時候的他,沒得選擇。而且他是人生很快就迎來了下半場,755年的冬天,動不動就對朝廷表忠心的安祿山造反了。曾經的國際化大都市,一夜之間變得面目全非。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杜甫在投奔唐肅宗的途中被叛軍俘獲了,但後來又被放了,因為他官職太低,留著沒用。也不知道這時的杜甫,是該高興還是該難過。
公元757年4月,杜甫終於逃出長安,見到了唐肅宗行。5月,官拜左拾遺。他曾說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眼前這個高高在上的天子,顯然只想要做好自己的皇帝,很快他就因忠言直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758年,他寫出了「三吏三別」,這使他對這個時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759年,杜甫輾轉來到了成都,因為這裡還有他的世交嚴武。因為有嚴武的接濟,他的日子好過了些,還蓋了間草堂。
761年八月,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將這間朝堂差點掀翻了。此時杜甫應該也意識到了,這將是他最後的安定,也是大唐王朝最後的苟延殘喘。所以他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有一句話無論讀多少次都會讓人感動: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是詩人在國破家亡時聲嘶力竭的吶喊,可惜那個遠在鳳翔夜夜笙歌的天子他聽不到。
770年冬,杜甫已經59歲了。這個時候的他,肺壞了,會經常咳嗽;右邊的耳朵壞了,已經聽不到任何聲音;腿腳也不利索了,風濕病很難受的。他老了,他想回家。他在投奔舅父的途中,行至耒陽,江水暴漲,被困江上。他好幾天沒吃到東西了,當地縣令應該也是他的小迷弟吧,給他送來了好飯。這一餐,還是吃得很飽得,有酒有肉的。也許是因為他真的餓了,也許是因為他還想攢些力氣回家,只是第二天,他被人發現死在了那條前往岳陽的船上。
當初意氣風發的少俠,如今垂垂老矣的詩人,終於還是沒有抗得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直到813年,他的孫子孫杜嗣業才帶著他的骨灰回到了家鄉,他被葬在了首陽山上,和他是家人一起。杜甫的死因一直都是個迷,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但他們各執一詞,誰也不能說服誰。但無論如何,這位文學巨匠還是隕落了。他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青年不更世事,卻見過了盛唐的萬里河山;中年顛被流離,卻還是得見了大唐的天子;暮年大器晚成,卻在最輝煌的時候驟然凋零,留給後人無限的猜想。他的一生,究竟有沒有遺憾?
小編不相信一個可以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人,會在乎死後的千古流芳,所以在他最後的時刻應該還是有遺憾的,他的理想始終都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唯有一個河清海晏,國泰民安的大唐才是他願意看到的!幸好,他還有流傳下來的詩文,讓我們能在這些泛黃的書卷中窺的這位大詩人的一二風采。
相關內容: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