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人物評價
《杜工部詩話選》
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
《柴門送客》
殆不可以跡捕。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遠近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籐王亭子「粉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若不用「猶」與「自」兩字,則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籐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閒肆,出於自然,略不見其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狹隘,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其節,凡字皆可用也。
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七言難於氣象雄偉,句中有力而紆餘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悲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嘗恨無復繼者。
宋葉少蘊《石林詩話》
禪宗論雲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涵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余嘗戲謂學子,言老杜有此三種語,但先後不同:「波浪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涵蓋乾坤句,以「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門回,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若有解者,當與渠同參。
宋司馬溫公《續詩話》
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
孟嘉帽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云:「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謂詩非力學可致,正須胸中度世爾。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
余頃年游蔣山,夜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鐺。」恍然如己語也。又嘗獨行山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於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始知其妙。作詩正要寫所見耳,不必過為奇險也。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余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培(註:改為木字旁)矛盾動搖角大兵起〔註:不知在哪斷句,存疑〕」,杜少陵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於此,可以為工也。
宋強幼安《唐子西文錄》
古之作者,初無意於造語,所謂因事以陳詞。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紀行役爾,忽云「或紅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此類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書乃是。
宋許顗《彥周詩話》
老杜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讚,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詩云:「真氣驚戶牖」,可謂簡而盡。又經昭陵詩曰:「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辭寧戮辱,賢路不崎嶇。」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老杜衡州詩云:「悠悠委薄俗,鬱鬱回剛腸。」此語甚悲。昔蒯通讀樂毅傳而涕泣,後人亦當味此而泣者也。齊梁間樂府詞云:「護昔加窮褲,防閒托守宮。今日牛羊上邱隴,當時近前面發紅。」老杜作麗人行云:「賜名大國虢與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國秦國何預國忠事,而近前即嗔耶?東坡言老杜似司馬遷,蓋深知之。
清《全唐詩》
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於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於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相關內容: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