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快樂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本站小編告訴你。
孔子快樂嗎?如果單只是看他的曲折的人生經歷,我們很難看到快樂,身邊追隨者雖然眾多,但是他的思想卻並沒有哪個君主願意真正推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55歲的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四顧茫茫,奔波14年,九死一生,忍辱負重,然而並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68歲的孔子發出:「知我者,其天乎"的哀鳴之後,淒惶地回到魯國,把發揚自己思想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學生們身上,廣收門徒,傳播思想。
孔子的一生是曲折的,鬱鬱不得志,所以很多人在想,這樣的孔子還有快樂嗎?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快樂貫穿於他的言行,思想中。《論語》開篇便講了人生三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中有相當多的關於快樂的字句,根據統計,《論語》」樂「字出現樂46次,其中音樂的「樂」22次,比如:「子語魯太師樂曰」等;快樂的「樂」字出現15次,比如「人而不仁,如樂何?」,「樂而不淫」等等;另外,還有理解為「嗜好」意思的「樂」,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整部《論語》其實都充滿了「樂」,這個「樂」,講的就是人生的快樂,以及怎麼樣擁有快樂的人生。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近」,這是講學習的快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在這裡說的是生活過得快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心境的快樂。
在孔子看來,教學是快樂的,求學是快樂的,「有朋自遠方來」思想碰撞也是快樂的,在教學中,收穫許多亦師亦友的真摯友誼更是快樂的。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哲學的中心思想,教學,求學都是快樂的,這種快樂是求不來的,不是刻意為之,而是順應本心。
怎樣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呢?孔子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路線圖,因為孔子本身就認為快樂是求不來的。既然如此,是不是人在快樂這方面就應該無為呢?當然不是,孔子認為,積極地人生態度會使人快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的學說不是叫人超然物外,而是教人安身立命的,在力所不及的時候「獨善其身」,一旦能力足夠則要「兼濟天下」,進有進的樂,退有退的樂。所以孔子雖然終身不得志,但是並沒有使他不快樂,更沒有讓他沉淪。有多大的能量就辦多大的事,有多大的平台就辦多大的事。
孔子說,自己到了70歲的時候就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何等自由,灑脫,何等的快樂。我們這個社會有點浮躁,但是只要我們自己能靜下心來,思考人生,想想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浮躁能奈我何?等到我們能夠「從心所欲」的時候,也許才能體會孔子的快樂吧。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孔子所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如果這樣,哪裡就還有煩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