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清·姚鼐】
布谷飛飛勸早耕,
舂鋤撲撲趁春睛。
千層石樹遙行路,
一帶山田放水聲。
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詩人看到了布谷飛飛,看到了舂(chōng)鋤撲撲,看到了千層石路。舂鋤又名「舂鉏」,即白鷺。白鷺涉水時頭一低一高,像農民舂米、鋤地的樣子,因此得名舂鋤。
詩人聽到了布谷鳥「播谷播谷」的勸耕聲,聽到了白鷺享受春陽的撲撲的飛翔聲,聽到了一帶山田潺潺的放水聲。
姚鼐(nai)(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他是清代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同被稱為「桐城派」三祖。桐城派主張為文「雅潔」,反對「冗辭」。姚鼐這首《山行》也寫得清新雅麗,意趣橫生。
也許,在工業文明的今天,人們確實很難體會得到這種意趣了。但我想,倘若能夠對幾千年農業文明有一種深情的回眸,你的眼前就會浮現出春耕時節那種春陽燦爛、春鳥飛鳴、春田水潺的唯美春景。倘若能夠再設想一下,自己就行走在這唯美春景的山間,你的心中一定會生出那種春意充盈於心間的沉醉來。
對古人而言,山行所見,拾掇起來就是詩章;對今人而言,吟詩要有所得,必得目有回眸,望得見千年風物;耳有遠聽,聞得到相隔千年的人言鳥語;味有長甘,能咀嚼出沉落於歷史深處的化石般食物的諸種滋養。
唐代杜牧也有一首《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你更喜歡哪一首《山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