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敵人相遇於險_之中。吾左山而右水,敵右山而左水,與我分險相拒,吾欲與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處山之左,急備山之右;處山右,急備山左。險有大水,無舟楫者,以天潢濟吾三軍;已濟者,亟廣吾道,以便戰所。以武沖為前後,列其強弩,令行陣皆固。衢道谷口,以武沖絕之。高置旌旗,是謂軍城。
「凡險戰之法,以武沖為前,大櫓為衛;材士強駑,翼吾左右。三千人為屯,必置沖陳,便兵所處。左軍以左,右軍以右,中軍以中,並攻而前。已戰者,還歸屯所,更戰更息,必勝乃已。」武王曰;「善哉!」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引兵深入敵國境內,同敵人在險阻狹隘的地方相遇。我軍所處的地形是左依山右臨水,敵軍所處的地形是右依山左臨水,雙方各據險要,相互對峙。在此情況下,雙方都各想進行防守就能穩固,進行進攻就能勝利,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當我軍佔領山的左側時,應迅速戒備山的右側;佔領了山的右側時,應迅速戒備山的左側。險要地區的大江大河,如沒有船隻可以利用,就應用天潢等浮渡器材渡過我軍。已經渡過江河的先頭部隊,要迅速開闢前出道路,搶佔有利地形,以便主力跟進。要用武沖戰車掩護我軍的前後,布列強弩,以使我軍行列和陣形穩固。對交通要道和山谷的谷口,要川武沖戰車加以阻絕,並高掛旌旗,這樣就構成了一座用戰車連接起來的車城。
大凡險要地帶作戰的方法是,把武沖戰車配置在前,以大盾牌為防護,用材士強弩保障我左右兩翼。每三千人為一屯,編成進攻性的陣形,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形上。戰鬥時,左軍用於左翼,右軍用於右翼,中軍用於中央,三軍並肩攻擊,向前推進。已戰的部隊回到原屯駐之處休整,未戰的依次投入戰鬥,輪番作戰,輪番休息,直到取得勝利為止。」
武王說:「好啊!」
【例證】
地形是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之一。佔據了有利地形,有利於爭取主動。但是,佔據了有利地形,並不等於贏得了作戰的勝利。能夠善於利用地形才能取勝,不善於利用地形則有可能失敗。剡家灣之戰就是這樣的一個例證。
紹興九年(1139年)秋,宋金和議,宋向金稱臣,輸貢銀二十五萬兩,納絹二十五萬匹,金將黃河以南和陝西地區歸還宋朝。紹興十年,金兀朮撕毀和約,分路南侵。八月,金西路軍統帥完顏果在攻取陝西部分地區後,派部將蒲察胡盞、完顏習不祝率軍五萬餘人,進據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東北劉家圈,伺機南下入川。
宋將吳璘率軍二萬八千人,自河池(今甘肅徽縣)北上,抗擊金軍,收復秦州等地。吳璘攻克秦州後,移師至劉家圈南。劉家圈地處高原,前臨峻嶺,背靠臘家城(今甘肅秦安東),易守難攻。金將自恃人多勢眾,且「據險自固,前臨峻嶺,後控臘家城」,進可攻,退可守,自信宋軍不敢前來進攻。
面對勁敵,吳璘召聚諸將,商討對策。姚仲認為:「戰於山上則勝,山下則敗」,這一建議被採納。最後,吳璘在察看地形後,為避免金騎兵自上而下衝擊宋軍,決定上原列陣。經過周密細緻的準備,二十一日,吳璘派兵向金軍挑戰,金兵依仗佔據有利地形,以為宋軍此戰必敗,根本不作防備。
吳璘乘敵放鬆戒備之機,於當天夜晚派姚仲、王彥二將率精兵越嶺上原,並約定上嶺之後舉火為號,發起進攻。同時,令部將張士廉繞至原後,控扼臘家城,斷敵退路。二將撲上山嶺後,即布列陣勢,在剡家灣組成「疊陣」,以持不同兵器的步兵多層配置,以騎兵居於側後。陣成之後,萬炬齊發,誘金軍出戰。
胡盞恃勇率兵出擊,吳璘指揮「疊陣」中的弓弩手輪番射擊,連續打退金軍數十次衝擊。金軍不支後退,吳璘乘機派騎兵追擊,金兵大敗,被殺數千人,降者萬餘人。只是由於張士廉誤期,致使胡盞、習不祝率殘部逃入臘家城。
此戰,金軍在人數上佔據優勢,且佔據了有利地形,但由於指揮失誤,麻痺輕敵,導致了失利。而宋軍在人數上處於劣勢,且地形不利,但由於指揮得當,攻敵不備,出敵不意,最終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