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聲載道”是什麼意思?“道”有幾種含義?

“怨聲載道”是什麼意思?“道”有幾種含義?

“怨聲載道”是什麼意思?“道”有幾種含義?

歷史小知識

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怨聲載道」是什麼意思?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部的一個漢字:「道」,「道」字,大概是漢字裡面最講不明白的一個字了。所以,今天的這個字是需要仔細理解的重點漢字。今天的內容比較多,超過4000字,請注意安排時間。首先奉上標題裡問題的答案,成語「怨聲載道」的意思是怨恨的聲音充滿了道路,用以形容民眾普遍不滿,「道」字用它的本義,就是道路。

道。有兩個讀音:

(一)da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道,所行道也。從,從首(字形複雜的古「首」字,現在GBK字庫無此字)。一達謂之道。<首+寸>,古文道從首、寸。」按許慎的說法,道是會意字。先看字形演變:

(《字源》中道的字形演變)

「道」最早見於金文,一個「首」,放在道路中間,會人行走在道路中間之意。

「首」字最早的字形,上面是「」,下面是「百內多一橫(《說文》有這個部首,即無發之首。)」就是有頭髮的人頭,是象形字。首也是《說文》部首,到本字時再說。

道的本義是道路。比如《詩經·小雅·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大路平如磨刀石,筆直就像箭桿一樣。又比如《史記·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又比如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用的都是道的本義。再比如《後漢書·李固傳》:「前孝安皇帝內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周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載道。」後來「怨聲載道」發展為成語,意思是怨恨的聲音充滿了道路,用以形容民眾普遍不滿。

(蜀道)

道在本義之外,又有大量的用法。只舉常用的說說,比如:

(1)路程,行程。比如《孫子·軍爭》:「日夜不處,倍道兼行。」即不論晝夜急行軍,一日走兩天的路程。

(2)取道,經過。比如《史記·魏世家》:「若道河內,倍鄴、朝歌,絕漳滏水,與趙兵決於邯鄲之郊,是智伯之禍也,秦又不敢。」道河內,就是經過河內。

(3)水道,河道。比如《史記·河渠書》:「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司馬貞《史記·索隱》稱:「言河之決,由其源道延長弛溢,故使其道皆離常流。河決堤,河水溢流脫離河道。也指呼吸排泄的孔竅,比如《管子·君臣下》:「四肢六道,身之體也。」尹知章注稱:「六道謂上有四竅,下有二竅也。」

(4)古代棋局上的格道。比如《楚辭·招魂》:「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引《古博經》:「博法,二人相對,從向局,局分為十二道,兩頭當中名為水。」這個補注裡的十二道,即棋局上的格道。

(5)圍棋局上下子的交叉點。《三國誌·魏志·王粲傳》:「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較,不誤一道。」王粲的記憶力驚人可見一斑。

(圍棋棋局的交叉點用以落子)

(6)種類,門類。比如《禮記·檀弓上》:「且臣聞之,哭有二道:有愛而哭之,有畏而哭之。」有兩種哭法。

(7)行輩,輩分。《儀禮·喪服》:「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鄭玄注稱:「道,猶行也。」這裡的行,讀「航」音。

(8)方位。比如《史記·遊俠列傳》:「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此皆鄉者朱家之羞也。」司馬貞《史記索隱》引蘇林云:「道,猶方也。」至於象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東道的趙他、羽公子……這都是從前朱家那樣的人引以為恥的。

(9)方法。《商君書·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治理國家不一定用一種方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好不一定非要傚法古代。

(10)技術;技藝。比如醫道、棋道。《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鄭玄注稱:「道,多才藝者。」比如《紅樓夢》第十一回:「昨日馮紫英薦了他幼時學過的一個先生,醫道很好。」

(醫道)

(11)宇宙尤物的本原、本體。《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韓康伯註:「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謂之道。」一陰一陽的矛盾變化就叫作「道」。

(12)事理;規律。《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朱熹註:「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

(13)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比如《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見解不同,不相互商議。這裡的見解,指的是根本的主張和思想,是根本性的分歧;又舊指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比如《左傳·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天下有道,那麼公侯就能做百姓的捍衛,而控制他的心腹。動亂時,就反過來。這裡的道,就是天下的政治局面。

(14)道德;道義。《孟子·公孫丑下》:「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擁有道義的人援助多,失去道義的人援助少。

(15)道家。古九流十家之一。《史記·太史公自序》:「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也指道教或道士。注意,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兒。比如魯迅《吶喊·風波》:「從前是絹光烏黑的辮子,現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道士在修行)

(16)神仙,仙術。比如《漢書·張良傳》:「乃學道,欲輕舉。高帝崩,呂後德良,乃強食之。」顏師古注稱:「道謂仙道。」

(17)也指佛教或佛教徒。《魏書·釋老志》:「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總謂之僧。」

(18)古代諸侯及士大夫出外時先祭路神,叫道。《禮記·曾子問》:「諸侯適天子,必告於祖,奠於禰……道而出。」孔穎達疏稱:「經言道而出,明諸侯將行,為祖祭道神而後出行。」孫希旦《禮記集解》:「道,祭行道之神於國域之外也。」

(19)古代行政區劃名。比如,漢代在少數民族聚集區所設置的縣稱為道;又比如唐代分全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又比如清代在省級設有主管專職的道,並在省與州、府之間設分守道。道設道員。比如:糧道、茶道。

以上這些意義,跟道的本義聯繫相對緊密。

(20)說,講述。比如道謝,道白。《詩經·鄘風·牆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宮廷私密話,不能亂說。這是道的常用用法,比如司馬遷《報任安書》:「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戲曲道白)

(21)施行;實行。《荀子·議兵》:「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楊倞注稱:「道,言也,行也。」王念孫《讀書雜誌》:「(道)當訓為行。」荀子的這段話,意思是:對付敵人進行決戰,一定要根據自己已瞭解清楚的情況去行動,不要根據自己懷疑的情況去行動。

(22)知道;體驗。比如李商隱《馬嵬二首》之一:「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楊貴妃之死)

(23)正直。《爾雅·釋詁下》:「道,直也,」王引之《經義述聞》:「直、道,一聲之轉。……《說苑》云:『易道,即易直也。』」

(24)相當於「到」。用於動詞後,起補充作用。比如辛棄疾《昭君怨·人面不如花面》:「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說道夢陽台,幾曾來?」

(25)相當於「見」、「看」。比如湯顯祖《邯鄲記·合仙》:「幸值著小二店乾坤逆旅,過去了八十載人我是非。掙醒來端然一夢,道人間飯熟多時。」

(26)是。表示存在。比如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便尤剮了喬才,還道報冤仇不暢懷。」

(27)倒,反倒。比如李好古《張生煮梅》第三折:「你窮則窮,道與他門戶輝光。」

注意,道的很多用法存在於元曲中,是多民族語言雜糅得來的衍生意義,下面的詞條仍有這一類用法。

(28)用作量詞,都是現代漢語常用的用法,具體有四個用法:甲、用於條形物。比如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黃雲尤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長江水九道,流著雪一樣的浪花。(《中國詩詞大會》裡,這句詩,難倒了百人團幾十人。)又比如,一道閃電;乙、用於門、牆等。一道門,一道牆。丙、用於命令、題目。一道題,一道命令;丁、相當於「次」、「遍」,比如幾道菜。

(白波九道流雪山)

(29)用作助詞。有兩種用法:其一、相當於「得」。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卷四:「道,猶得也。」比如白居易《和高僕射》:「鞍轡鬧裝光滿路,何人信道是書生。」其二、用在句首或句中。無實義。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卷四:「道,語助詞,或用以發語,或用於語中,只以加強語氣,無意義。」比如元佚名《看錢奴》第一折:「問甚麼先達,那肯道攀鞍下馬,直將窮民來傲慢殺。」

(30)名詞後綴。比如:力道、勁道。茹志鵑《靜靜地產院》:「這一下又把譚嬸嬸剛剛鼓起來的勁道打下去一半。」

(31)春秋時國名。在現在的河南省確山縣附近。

(32)古州名。有兩個道州。一個是隋時所置,在河南省郾城縣西南。一個是唐時所置。在現在的湖南省道縣。

此外,道還是姓。《姓觿》有載。

(二)dǎo。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用法也不少。常用的如:

(1)疏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杜預注稱:「道,通也。」大水來了,傷人必然很多,我不能挽救。不如把水稍稍放掉一點加以疏通。

(古代治水)

(2)引導。《左傳·隱公五年》:「宋人取邾田。邾人告於鄭曰:『請君釋憾於宋,敝邑為道。』」宋國人掠取邾國的土地,邾國人告訴鄭國說:「請君王攻打宋國,報仇雪恨,敝邑願意做嚮導。」

(3)開導;教導。《莊子·田子方》:「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成玄英疏稱:「訓導我也,似父之教子。」他對我直言規勸象兒子對待父親一般,他對我的教導又像父親對兒子一般。

(4)治理。《廣雅·釋詁三》:「道,治也。」比如《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何晏《論語集解》引包鹹曰:「道,治也。」治理具有千乘兵車的國家,謹慎處理而守信,節約用度而愛護他人,按時令來役使民眾。

(5)諂媚。《莊子·天地》:「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世俗上所謂對的,就以為是對;世俗上所謂好的,就以為是好;就不把這種人叫做諂媚曲從的人。

(6)用作介詞。從,由。楊樹達《詞詮》卷二:「道,介詞。由也,從也。」比如《韓非子·十過》:「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於郎門之垝。」師曠出於不得已,拿過琴來彈。彈了一遍,有十六隻黑鶴從南方飛來,停在廊門頂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