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是什麼人?明明很有才華為何臭名昭著?

宋之問是什麼人?明明很有才華為何臭名昭著?

宋之問是什麼人?明明很有才華為何臭名昭著?

歷史小知識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宋之問的生平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今天我們要講一講「唐詩大神」宋之問的故事。有的同學可能會問了,李白杜甫我們都熟悉,也服氣,宋之問是誰?也配稱為「大神」?

其實在宋之問那個初唐年代(李杜這時還沒有「光焰萬丈長」),他還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神。

首先,有神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句入選了小學課本,全中國人都知道的詩,就是宋之問的。

其次,官方認可,宋之問曾獲得官方組織的詩歌比賽的冠軍,而且還是兩次。

第一次是武則天當政時,組織公款旅遊,帶隊去洛陽龍門香山寺。領導玩高興了,就組織賽詩,和現在去KTV唱歌差不多。武則天還拿出一件錦袍,阿瑪尼牌的,說誰寫得好這錦袍就給誰。

當場有個叫東方虯的,就寫了一首《春雪》。不要小看這個東方虯,陳子昂就說他很厲害。「春雪滿空來,似花開。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很空靈,很有意境,武則天很滿意:「寫得好,賜錦袍。」

東方虯穿上錦袍,還沒捂熱乎呢,宋之問交卷了,一首《龍門應制》。

這詩題目就有學問。什麼是「應制」呢?皇帝下詔讓賦詩、作文叫「應制」,所以宋之問這題目起得就讓領導很開心,意思我這詩是皇帝讓寫的。以後這詩火了,流傳千古了,別人查下創作背景,不得說一聲「領導英明」?

內容就更有學問了。這詩42行,286個字,太長不引用了,總之前面都是用華麗的辭藻寫景,關鍵在最後兩句:「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領導不是來公款旅遊的,是來關心老百姓種地的,硬生生地把玩耍拔高到政治高度。這叫什麼?這叫昇華主題。就像小學生寫作文常用套路: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然後胸前的紅領巾都更加鮮艷了。

武則天高興極了,當場發話:「小公孫呀,你把衣服脫下來;小宋呀,你穿上。」這在歷史上還留下了典故,叫「奪錦才」,以後你形容一個人有才時,就可以用這個「奪錦才」,別人會覺得你很有學問。

第二次是在唐中宗時期。有一天,皇帝讓群臣寫詩,選出一個優秀作品譜成御制曲,搞了一次「大唐好歌曲」,導師是上官婉兒。海選過後,決賽只剩下兩名選手,一個是宋之問,另一個叫沈佺期。歷史上「沈宋」齊名,這個沈佺期也是個大牛。

但這次還是宋之問贏了,還是贏在最後兩句上。沈佺期最後兩句是「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宋之問最後兩句是「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雕朽」和「羞睹」兩個詞,聽著很謙虛,但氣勢上卻輸了。所以上官婉兒說:「詞氣已竭,就不如宋詩,猶然綿綿不盡。」沈佺期也當場認可,「乃歎服」。

所以,宋之問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個才華既有民間認可,又有官方證書,毫無爭議。不像貝利和馬拉多納,一個是官方指定球王,一個是民間票選球王,爭議很大。

但就這樣一個大神級的詩人,在歷史上名聲很臭,簡直臭味四溢,臭不可聞。聞一多先生,就專門評論過宋之問:

「他人格的卑污下流卻是臭名昭著的,因而成為史官疵議的對象。可是他的詩的確高明,正如明末巨奸阮大鋮一樣,詩風與人品太不相稱了。」

為此,有人還專門寫論文研究,為啥一個人的人品和才華能相悖到這種程度呢?

宋之問人品差,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個,政治投機太頻繁,換主子換太多。

宋之問作為一個大神級的才子,缺乏一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風骨。古人講究「詩品出於人品」,欲作文先做人。可宋之問這傢伙,不但「事權貴」,而且還哪個得勢就「事」哪個,變臉比寫詩還快。

武則天當政時,他巴結武則天,巴結武則天的兩個面首張易之和張昌宗;武則天下台後,他巴結武三思;武三思不行了,他巴結得勢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失勢了,他巴結弄權的安樂公主。

才華成了他搞投機的最好武器。太平公主得勢時,宋之問寫詩拍馬屁:「文移北斗成天象,酒遞南山作壽杯。此日侍臣將石去,共歡明主賜金回。」;安樂公主弄權時,他寫詩吹捧:「英藩築外館,愛主出王宮。賓至星槎落,仙來月宇空。」(宋之問有句詩,「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純粹是在扯淡,言不由衷)。

第二個,賣友求榮,為富貴不擇手段。

武則天退位後,宋之問被貶往荒涼的嶺南。可長安的繁華已經塑造了小宋慾望的形狀,嶺南的寂寞他如何能夠忍受?宋之問從貶所潛逃回洛陽。他有個朋友叫張仲之,東郭先生體質,眼瞎,好心收留了宋之問。

當時武三思當宰相,大權在握。張仲之反對武三思,和別人密謀準備殺武三思,以安李唐王室。可能微信發的是語音,結果讓宋之問這傢伙聽到了,他毫沒猶豫、高高興興地跑去告密。結果,張仲之被殺,宋之問堂而皇之地當上了鴻臚寺主簿。「哪管朋友死活,好官我自為之」,宋之問用朋友的頭顱,換了一個正處級幹部。

但宋之問這種牆頭草,自然不會落得好下場,唐睿宗復位後,把他流放今天廣西的海邊。唐玄宗即位後,下旨賜死。史書記載,宋之問接到聖旨後,慌了神,在屋裡直轉磨磨,還出了一腦門子汗,應該是真的不想死,「還想再投機五百年」。別人後來被別人罵了一句「與公俱負國家當死,奈何遲回耶?」他這才沐浴更衣,死掉了,時年57歲。

宋之問人死了,可故事還沒完。他死後,因為人品太差名聲太臭,所以又有很多醜事安在他身上。

比如,有人說宋之問給武則天寫「情書」,自薦要當面首。當時宋之問給武則天寫過一首叫《明河篇》的長詩,裡面有什麼「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明月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這樣聽起來很曖昧很內涵的句子。但武則天拒絕了,原因是宋之問口臭。唐人寫過一本書《本事詩·怨憤》記載了這個故事,還繪聲繪色地記錄了武則天原話:「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蓋以之問患口疾,口常臭故也。」

再比如,有說宋之問為了往上爬,給武則天的兩個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倒尿壺。有本叫《控鶴監秘記》的書記載:「之問尤諂事二張,為持溺器,人笑之。」給人家倒尿壺。

這些醜聞中,最著名、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殺甥偷詩」了。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唐詩中有一個名句,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但奇怪的是,這句詩有兩個出處,一個是《代悲白頭翁》,作者劉希夷;一個是《有所思》,作者宋之問。這兩首詩其它句子也差不多,在清朝人編纂的《御定全唐詩》中,26行詩歌只有3句不同,換了幾個字。

為什麼一句詩會有兩個作者呢?因為宋之問「殺甥偷詩」。大概故事是這樣說的:

劉希夷是宋之問的外甥,寫出了《代悲白頭翁》。宋之問知道後,覺得這首詩棒棒噠,想竊為己有,就用裝滿土的麻袋壓死了劉希夷。這個故事最早出自晚唐韋絢的《劉賓客嘉話錄》,劉賓客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劉禹錫。看來,名人也是很喜歡傳播八卦的。不過正史上,只說劉希夷「為奸人所害」,誰害的,沒說。

「殺甥偷詩」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一個爭議千年的文壇公案,清朝《御定全唐詩》時沒有搞清楚,就把兩首詩兩個作者都放上面了,註解時還引述了這個公案。

其實「殺甥偷詩」是真是假,一直到現在大家也沒有搞清楚。不僅這件事,「當面首」「導尿壺」這種事也是存疑的。我這可不是為宋之問翻案啊,翻不了,「天下丑其行」,他人品屬實太次了。其實我只想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品越差的人,人們越願意編一些段子抹黑他呢?

孔子的高材生子貢說過這樣一句話:「紂之不善,非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眾惡皆歸焉。」意思是紂王做的壞事也沒那麼多,但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壞人,所以把所有壞事都放在他身上了。

宋之問的遭遇,本質上和紂王的遭遇差不多。

這在心理學上,也是有解釋的,被稱為「惡魔效應」,含義是人們對某件事或者某個人進行評價時,會對不好的一面進行誇大,把局部放大為整體,對其它方面給出否定性的、甚至妖魔化的評價。

另個一典型代表是曹操。因為宋朝以後「尊劉貶曹」價值觀的流行,曹操逐漸成了「奸詐」的代名詞,有的沒的都往他頭上放,甚至不惜通過篡改史實來對應「人設」。「亂世之奸雄」,史書上記載的是其實是「亂世之英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曹操其實沒說過;還有什麼「借人頭」、「夢中殺人」,都出自野史或者小說,大概是杜撰的。但這些都被人們津津樂道,反覆傳播,最終塑造了曹操「奸絕」的形象。

所以宋之問的故事給我們兩個啟發:第一,少做壞事,最好不做,免得「天下丑其行,眾惡皆歸焉」;第二,人言可畏,積毀銷骨,所以評論人和事之前最好多瞭解一下,辯證地思考一下,不要盲目跟風。

相關內容: 宋之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