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宋之問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故鄉是根,無論走到哪裡,都牽著你的魂,你的心。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們不吝筆墨地書寫故鄉情懷。想要回家,他們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回到故鄉,他們寫「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那回鄉的路上呢?就是宋之問這首——《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是初唐詩人。武則天時,因為依附「二張」兄弟,唐中宗復位後,被流放嶺南瀧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羅定。謫貶到瀧州這個著名的瘴癘之地,真可謂九死一生。於是宋之問在神龍二年,偷偷跑了回來。行至湖北襄陽渡過漢江,就將到達洛陽,也就是宋之問的家鄉,他的最終目的地。臨近故鄉,宋之問心情複雜,寫下了這首《渡漢江》。
嶺外,極盡地理之遙,環境之劣,從皇都到荒蠻之地,詩人的內心當然苦悶。再加上嶺南交通不便,自己與家人音信斷絕,已經是過了一個冬天,又過了一個春天了,極盡時間之久。10個字,有空間的阻隔,有時間的漫長,把詩人困居流貶地,與世隔絕,度日如年的背景清晰展示,其遭受的精神痛苦也顯而易見。
跨越萬水千山,冒著極大的風險,終於臨近故鄉。按常理,他的心情應該是急切的,恨不得一步踏進家門。但此時詩人卻是「情怯」,為什麼呢?因為詩人已經長久和家裡斷絕了消息,他不知道自己被流放後,是否連累了家人;他不知道在這段時間裡,家裡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這些都是他「經冬復歷春」的擔憂啊!他的這種擔憂隨著渡過漢江,隨著家鄉越來越近,就越來越突出起來。這就是他的「怯」。
因為「怯」,眼看著有人從家鄉方向走過來,他也「不敢問」家裡的情況,因為他怕自己的擔心,變成現實。他怕自己在嶺南做著的那個全家團圓夢破碎,所以他「不敢問」。
杜甫曾有「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這「反畏消息來」不就是「不敢問來人」嗎?其實,這種心理我們今天也有。比如考試發榜的時候,或者等待身體檢查結果的時候,這不都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嗎?正因為宋之問把這種普遍性的情感凝練的表達出來,所以這兩句詩才這樣膾炙人口,引起千載共鳴。成語「近鄉情怯」也由此演化而來。
《紅樓夢》香菱學詩時這樣說過:「詩的好處是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終於要回到家鄉了,理應「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宋之問卻寫成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不正是香菱所說的「看似無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嗎?這就正是此詩的精妙之處。
宋之問雖然詩才頗高,但人品卑劣。為諂媚武皇男寵,竟然為張氏兄弟執夜壺;他還為了自己陞官,不惜以犧牲朋友一家的性命為代價,可謂無恥之至。但是這首《渡漢江》卻再現了他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人類心靈的良善韻律,以至於千百年來傳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