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的一首送別詩,寫出了怎樣的感情?

宋之問的一首送別詩,寫出了怎樣的感情?

宋之問的一首送別詩,寫出了怎樣的感情?

詩壇

詩歌是非常凝練的語言藝術,要求言少意豐,而又情韻深長。詩人們為了寫出優秀的作品,總會千錘百煉,剪截浮詞、芟繁剪穢。那些能夠廣泛傳誦的古今名篇,都是一字千金、不可增減的藝術瑰寶。

而要寫出這樣的精品,需要作者具有嚴肅的創作態度、和傑出的藝術華。詩人忠於藝術,認真寫作,就會排除違反藝術規律的各種干擾,從而更對作品精益求精。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比如,唐代詩人祖詠參加科舉考試,按規定需要創作八句四韻的詩作。但他的試帖詩《終南望余雪》只寫了四句。考官問他為何不遵守規定,祖詠只回答了兩個字:「意盡」。

他看重的是藝術的完美,而不是仕途的沉浮,才能夠做到意盡筆停,恰到好處。下面介紹宋之問的一首送別詩,筆墨飽滿,王世貞卻建議刪去後四句更妙。

送杜審言

唐代: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宋之問是唐代著名詩人,上元進士,其詩多為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麗,更對後世律詩的定型做出了貢獻。宋之問與杜審言是至交好友,經常在一起切磋討論。後來杜審言坐事被貶為吉州司戶參軍,當時宋之問臥病在家,無法送行,於是寫詩相贈。

詩的大意是:抱病在家,與世隔絕,忽然聽到你被貶謫的消息,深感悲痛。無法為你餞別,橋邊的垂柳卻依依含情。你才華卓越,所以遭人嫉妒,更似屈原的坎坷身世。你彷彿一把無人賞識的龍泉寶劍,卻被遺棄在江西豐城。

宋之問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他博學多才,文學功底紮實,但又趨炎附勢,喜歡看風使舵。可是最後卻被太平公主告發,終被唐玄宗賜死。他甚至因為喜歡一首詩,而將自己的外甥劉希夷害死,正是令人匪夷所思。

但是詩人對朋友還是情真意切,開篇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的傷感,也頗有同病相憐之意。一個「嗟」字,可謂言簡意深,飽含了複雜的情感,既慨歎世事無常,又惆悵朋友遠離,自己本來病重,如今卻又要失去摯友,渲染了一種悲涼沉重的氣氛。

頷聯繼續表達惋惜之情,卻極其委婉。雖然臥床不起,但並不妨礙詩人發揮想像。他以江邊依依的楊柳,比擬心中的纏綿之情,雖然是虛幻的場景,卻顯得渾然無跡,令人感動。

楊柳的意象,在詩詞中歷來都代表惜別之意,一般作者都是親臨現場,折柳送別。但是詩人卻獨闢蹊徑,描寫飄拂之柳,展現了一場「雲送別」。作者又用「含情」二字,惜墨如金地彰顯出自己的真情實情,著實令人感動。

後四句則轉而表達對朋友的憐惜之情,詩人把杜審言比作西晉文學家孫楚,他學富五車、豪邁不羈,但也因此而被司馬炎猜忌,於是經年累月地廢置無聞。

然後作者又想起戰國時楚國的屈原,他才華卓絕,也遭讒被逐,最終流落沅湘。朋友的處境也是如此,所以最後又發自肺腑地說,「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宋之問的這首詩筆墨飽滿,情真意切,開篇坦露深情,頷聯更將傷別之情倍添一層,抒發了宦海沉浮的悲怨、以及對友人的同情。結尾用龍泉劍被埋沒的故事,喻友人的懷才不遇,豐富了寓意,也於憤懣不平中,寄托了對友人的深情撫慰與熱切期望。

全詩通俗曉暢,委婉深沉,也備受後世稱讚,但是明代的著名學者王世貞卻另有評價。王世貞與李攀龍等人合稱後七子,李攀龍故後,他獨領明代文壇二十年。王世貞認為,句有可削、足見其疏,說明這首詩本該寫短,卻反被拉長,於是就有畫蛇添足之嫌。所以如果將後四句刪去,就成為五絕中的佳作。關於王世貞的觀點,您是否同意,歡迎分享您的意見!

相關內容: 宋之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詩壇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