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年漢服文化備受推崇?漢服能算是正裝嗎?

為什麼近年漢服文化備受推崇?漢服能算是正裝嗎?

為什麼近年漢服文化備受推崇?漢服能算是正裝嗎?

歷史小知識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帶來的正在復興的漢服文化。

區分不同民族最顯著的符號就是衣服了,孔子說「微管仲,吾將披髮左衽矣」,就因為穿衣服的方式不同,成了華夏與蠻夷的區別。

但是,不得不說,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漢族卻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飾。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恢復漢服的努力。

不過,成效雖然顯著,但遇到的阻力也不小。

11月27日,廈門有一對新人穿漢服照登記結婚,結果被民政局以不正式為由拒絕,理由是認為漢服是古代的,不可以穿這種不符合現代情況下的衣服,會讓人覺得是藝術照,不夠正規。

此事一出,引發網友熱議:

「矯枉過正,人家只要不是濃妝,遮擋了面部主要特徵,或者說修圖嚴重完全看不出本人模樣,為什麼不讓人家穿漢服?」

「中國人自己的傳統服裝,就一定比西裝之類的不正式麼?就一定比西方服裝檔次低麼?我們整天說要提高文化自信,要發揚傳統文化,可是連傳統服裝都不能接受?」

漢服:關乎禮節,豈能「不正式」

民政局以「不正式」理由拒絕新人穿漢服拍攝結婚照可以理解,因為印象中的「正裝」是西服皮鞋領帶。

中國的傳統漢服衣冠,則是令他們感到陌生的「奇裝異服」。

實際上,婚禮著本民族傳統服飾,在世界各國大都被視為是一種莊重、肅穆、典雅的儀式,如現代日本人舉行婚禮,無論是在神社還是佛像前舉行,夫婦均穿傳統和服以示莊重。

婚禮以外,日本的成人禮、葬禮、畢業禮、傳統節日、宴會等眾多禮儀活動,都會身穿端莊的和服參加。

甚至今年電視直播日本天皇的登基禮,作為國家層面的典儀,也是身穿傳統衣冠參與禮儀活動,既無違和感也沒有任何所謂「奇裝異服」之說。

又如韓國的傳統婚禮,保留了大量來自中國傳統的內容,如納采、納幣、奠雁、交拜、合巹(jǐn)等,其中新婚夫婦均穿著傳統民族服裝,新娘著綠衣紅裳、綠圓衫、花冠,新郎著李朝時代九品圓領官服,戴烏紗帕頭,取攝盛之意。

又如現代印度常見的傳統婚禮,同樣多見印度教禮儀的握手、戴線、繞走聖火,新娘穿傳統沙麗,硃砂抹發縫,新郎穿傳統民族服裝,頭戴黃色包頭巾,脖戴茉莉花環。

而在歐美社會,現代中國人熟悉的婚禮,西裝革履、白色婚紗本來就是他們的傳統禮服,只不過近代以來舶入各國,喧賓奪主,反倒成了一些人心目中的「正裝」,而本族傳統衣冠則成了「奇裝異服」。

當然,中國一些人對傳統漢服有陌生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漢服衣冠從滿清強制剃髮易服,1683年最後一批穿漢衣冠人群——鄭氏集團的被征服,到辛亥革命剪辮子,二百二十八年之間雖然也有章太炎、魯迅等江南家族堅守的葬禮將死者改換漢服的深衣、角巾入殮。

清朝末期身著漢服的越南官員

甚至呂思勉記載其鄉鄰秘密祖傳一套明代漢服,囑咐子孫在光復後穿上重見天日等堅守,但畢竟對更多的人來說,漢服已經很陌生。

因為「陌生」導致了被認為「不正式」,怎能不讓人感到悲涼?

好在網友的熱議中還有另外一種聲音。

有網友說:「我的二代身份證就是漢服照,這如果不算『標準證件照』,就沒有什麼能算證件照了。」

另有網友也證明:「我的身份證、港澳通行證、護照,都是束髮穿漢服照的,那是公安部門。但到了民政部門就不那麼守規矩了。」

如此看來,穿漢服的照片能否辦證件,政府並沒有一定之規,全憑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自我認知進行判斷。

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對「漢服」等傳統服飾予以正確認識並給予合法身份,而具體到在結婚證照片這件事上,民政部門應該向公安部門學習。

漢服才是「高級定制」

《國家寶藏》裡的漢服那一期,佟麗婭作為國寶絹衣彩繪木俑的守護人,曾身著漢服引發網友讚歎。

《經典詠流傳》中毛曉彤一襲白衣翩翩起舞,一首《迢迢牽牛星》看得我們如癡如醉。

不得不說她們二人氣質出眾,但漢服卻能讓她們「脫俗」,那一瞬間她們彷彿「碧波仙子下凡塵。」

這麼看來,能否駕馭漢服才是真正考驗一個人氣質的時候,漢服才是「高級定制」。

讓我們穿越回1400年以前的唐朝長安。

長安,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這是一條時尚之路。

這條路上僅僅局限於絲綢等產品的東方時尚,從這裡走向中亞、走向歐洲,而西方的各種時尚元素也通過這條時尚之路匯聚長安,中西融合碰撞出新的時尚火花。

在敦煌壁畫中的唐侍女圖中,侍女身後的一棵樹上掛著一個唐朝提包,這個提包不論從款型還是圖文,都與當今世界最時尚的品牌女包形似神似。

於是有人感歎:「我們的唐人先祖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引領了今天的時尚風潮。」

聖洛朗說:「美沒有性別,人才有。」

他一手打造了喇叭褲、套頭毛衣、無袖汗衫、嬉皮裝、長統靴、中性服裝、透明裝等新潮元素,被認為是反叛權威,驚世駭俗。

但是在唐朝,愛好時尚的婦女們早已衣著大膽開放,求新求異,喜著袒領裝、胡服和男裝,絢麗繽紛又新穎浪漫。

相比較之下,同一時期的歐洲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時尚還未萌芽。

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所以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顏色、式樣都很單調,多為黑白灰三色。

當時,唯有拜占廷帝國成為了歐洲的時尚中心。

而拜占庭帝國的時尚,其實也是來自東方,他們通過絲綢之路從中國大量進口原絲和普通絲織物,然後再重新加工染整,製造華麗的服飾,無論色彩、原料還是圖案都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世界,長安不僅是時尚之都,也是世界時尚的中心,其影響力放在今天,可謂是超過四大時尚之都總和。

可以說,中國古代服飾代表著最高的審美,影響了全世界,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如今很多外國設計師都喜歡使用中國元素,比如2013年時裝周上LEONARD的中國刺繡,Tsumori Chisato的扇形刺繡包。

設計師Henny van Nistelrooy最近的新品設計YIFU(衣服)系列,就把漢服元素創造性得與家居設計結合起來,青花瓷、刺繡、潑墨各種元素映入人得眼簾,美不勝收。

這個潮流也證明了漢服引領時尚,到因歷史原因被廢除,終於在當代有了復興。

漢服在當代復興的意義

漢服首先是一件美麗的衣裳,它襯托出了中國的性格,穿出了中國人的特性。

作為一件傳承幾千年的服飾系統,漢服又不僅僅是一件衣裳,更是我們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說漢服是我們中國的名片,一點也不為過。「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博於達遠」!

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80後、90後與00後,已不再像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年輕人那樣熱衷於西方文化、崇洋媚外。

而是具有濃烈的傳統文化情結和強烈的主體民族意識,對於民族文化表現出更強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因而也自覺地以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

這是他們成為漢服運動倡導參與群體的骨幹的主要原因。

在他們眼中,只有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在西方思潮氾濫的今天承擔起扭轉華夏命運的歷史使命,而傳統華服就是續接那被斬斷文明的紐帶。

漢服復興,復興的不只是一件衣裳,而是一份從容。

國力的強盛和年輕人的努力,在復興漢服的同時,中國必能重現「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風采。

希望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整個社會都能走出文化虛無的陰霾。西裝革履、白色婚紗固然可以穿戴,但不必將其視為獨一無二的正裝,而傳統漢服衣冠,則更不能再被視為「奇裝異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