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字體的演變和統一,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漢字的創造和演變,以及在小篆的基礎上,總結出的創造漢字的六個基本條例——六書。六書又被分為「四體二用」,四體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漢字的形體結構,這是漢字的基礎造字法,轉注和假借則是漢字的特殊使用方法,叫做二用。
除了六書中對漢字的總結以外,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漢字,還有哪些有趣的發展呢?
我們今天熟知的漢字結構,並非從誕生伊始就固定下來了,而是經過長期使用,約定俗成的,在漢字的流傳和使用過程中,字形發生過很多次演變,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漢字字形的千年演變史。
漢字字形演變
甲骨文
甲骨文是至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漢字的最早形式,也是一種十分成熟的文字體系,最早出土於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是殷商後期使用的文字,年代約為公元前1300年至1000年左右。
有趣的是,甲骨文雖然歷史悠久,但其發現卻是近100餘年的事情,而且極具偶然性:1899年,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在藥材中,無意發現了刻有符號的龍骨,至此人們才開始發掘並研究這些古老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用途是記錄占卜,因此也被稱為「甲骨卜辭」,殷商時期的先民信奉鬼神,上到國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事無大小,均要先通過占卜,得出凶吉禍福再做決策,所以現今出土的甲骨文字,大多是有關占卜的記錄。
占卜的時候,人們將所卜之事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再用火烤,之後根據其上的裂紋來判斷凶吉,最後還要將占卜結果刻在上面,事後是否應驗,也會補刻記錄,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
人類進入青銅時代,文字也從龜甲或獸骨上,轉移到了青銅器上,在商周時期傳下來的青銅器上,留下了許多古老文字,後世稱為金文,自商朝末期,至秦滅六國,金文存在了上千年。
青銅器上的銘文,是依據墨書原本鑄造的,這種字體一般被稱為大篆,或稱籀(zhou),可是問題來了,先祖們是如何將文字鑄造在龐大的青銅器上面的呢?至今這還是一個謎。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有銘文的青銅器是利簋(guǐ),上面記載著武王伐紂之事,因此又名「武王征商簋」,以現在的考古發現,基本可以確定,利簋開創了西周金文書法的先河。
商周時期的金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書法藝術,不同時期的書法風格也有所不同,最著名的毛公鼎,據考是西周晚期鑄造而成,鼎內有多達497字的銘文,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足見其史料價值、文學價值、書法價值。
毛公鼎銘文
小篆
中國歷史經歷了春秋戰國的混戰之後,大小諸侯國各自為政,使用的文字當然也不一樣,這就造成了交流上的噩夢,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後,嚴重意識到了文字不統一帶來的不便,於是實行「書同文」政策,取消六國文字,並在秦國所使用的大篆基礎上,進行簡化,將文字統一,這就是小篆。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彎曲繁複,書寫形式不一,異體字繁多,統一後的小篆,筆畫勻整,橫平豎直,長方形的字形平衡對稱,看起來端莊挺拔,至此,漢字逐漸定型,減少了認讀、書寫、交流上的不便。
秦始皇統一文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大規模的行政手段規範文字,為漢字的發展和傳承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如今,小篆雖不再用於日常書寫,但是在篆刻中,依然被廣泛使用。
嶧山石刻
隸書
隸書是在小篆的基礎上再次簡化,把小篆勻圓的線條改為平直方正的筆畫,扁平而端莊的隸書,寫作起來非常講究,橫長豎短、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都是隸書的藝術效果。
隸書成型於秦朝,原本是「胥吏」使用,也就是掌管文書的小官。一個叫程邈的獄吏因得罪始皇帝被下獄,在獄中十年之久,他苦思冥想,根據大小篆的筆法,創造了隸書,三國蔡邕稱其「刪古立隸文」,也算是給程邈改革篆書為隸書一個有力的依據。
隸書發展成熟並大規模使用是在漢朝,特別是在漢朝的碑刻上,呈現效果非常生動,因此後代學習隸書的人,都把漢朝碑刻視為圭臬,學界也把這一時期的隸書風格特稱漢隸,到唐朝時期,隸書就多為版刻了,不如漢隸生動有力,為了區分漢唐隸書的區別,唐朝隸書又被稱為唐隸。
魏武帝曹操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就是隸書,原刻石碑在陝西褒城褒谷口,書「袞雪」二字,據說曹操當年駐兵於此,見褒河之水洶湧澎湃,河水沖擊石塊水花四散濺出,於是揮筆題字。
題罷,隨從說袞字少了三點水,曹操大笑曰:「一河流水,豈缺水乎!」
一代梟雄,魏武揮鞭,氣勢一如褒河之水。
袞雪
草書
章草
草書的形成非常有趣,人們為了書寫方便和迅速,講筆畫減少或潦草化成為一種趨勢,這本是個人的不自覺行為,沒想到因為使用量的增加,反倒統一成了一種書法。這種成型於西漢時期的草書,被稱為「章草」,到東漢時期,章草已經被廣泛認可。
章草是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因此在筆法上也繼承了隸書的風格,如蠶頭燕尾等隸書特徵,都得到了保留。但同時章草又有獨特的風貌,雖字字獨立,卻在筆畫間加入了縈連筆法。跟我們現今印象中的草書還是有較大區別。
急就章
今草
草書繼續發展,人民群眾繼續偷懶,形成了書寫起來更加自由的今草,東漢書法家張芝是最早的今草大師,後世稱為「草聖」。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兩都是張芝的忠實鐵粉,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今草臻於完善,歷代草書愛好者都將父子兩人的草書奉為絕品。
十七帖
狂草
草書到了唐朝,變得狂放起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筆意奔放,體式連綿,一筆數字,成為一種極具藝術化和個性化的書法藝術。相傳張旭、懷素兩人都嗜酒如命,醉後乘興揮筆,氣勢如虹,後世稱為「顛張醉素」。
但是,草書雖然能體現書法家的個性,但因為打破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在擁有極度藝術化的同時,辨認起來也十分困難,終究難以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
自敘帖
楷書
既然草書承擔不了文化責任,那就讓楷書來承擔吧。楷書也被稱為真書,是隸書演變而來的書體。
魏碑
早期的楷書被稱為魏碑,顧名思義,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碑刻文字,魏碑是隸書向楷書過度的產物,依然保留了隸書的風格特徵。
說到這一時期的楷書,就不得不提鍾繇,如果不是書法愛好者,對此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你喜愛三國,一定聽說過他兒子的大名——鍾會。對,就是那個參與滅蜀的將軍,誰能想到,這個鼎鼎大名的武將,竟是書法世家出身!
說回鍾繇,他還有個著名的徒弟——衛夫人,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女書法家之一;另外,鍾繇還有個更有名的徒孫,名叫王羲之。
鍾繇在書法歷史上被尊為「楷書鼻祖」,足見其影響深遠。
宣示表
唐楷
唐朝空前強盛,文學藝術也空前繁榮,不但有唐詩這樣璀璨的明珠,楷書也在唐朝發展至巔峰,連皇帝都是書法愛好者,唐太宗在位期間,大力提倡書法,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學習書法已經是社會風氣,因此誕生了大批書法家。
唐朝書法界群星璀璨,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他們的楷書作品無一不是今人學習的典範,甚至可以說,後世的每一個書法學習者,都免不了或多或少地學習一些唐楷。
多寶塔碑
行書
你有沒有發現,漢字的演變從甲骨文到篆書,書寫起來都比較複雜,隸書雖然有所簡化,但依然不能快速書寫,後來雖然發展出了草書,但因其太過自由隨意,辨識難度太高,而楷書又過於正經,不夠瀟灑。
於是乎,行書便應運而生,這是一種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書體。
楷書和草書是書寫的兩極,楷書極度正經、草書極端狂放,相比起來,行書簡直不要太靈活,寫得狂放一點,叫行草;寫得端莊一點,叫行楷。既好認、又好寫,還兼顧速度與氣質,美哉美哉!
行書誕生年代很早,但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除了王羲之還能有誰呢?行書在王羲之手中,得到了藝術與實用的完美結合,從此長盛不衰。
想來也是,只有魏晉時期的名士風流,才能與靈動飄逸的行書完美契合。
蘭亭集序
小結
從甲骨文發展到金文,又從金文發展到小篆,中國文字始統一,奠定了中華文明傳承的基礎,有了統一的文字,人們又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創造出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正應了那句話: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漢字的誕生和發展,延續了數千年而不衰,今後也一定會永久地傳承下去,千萬年的華夏子孫,時光會流逝,生活會改變,但不變的,是每個中國人都在使用的方塊字!
這是多麼偉大的文化傳承!
相關內容: 字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