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是東晉時期的人,有很大的才藝,不僅能作詩寫賦,而且他的字也寫的特別漂亮,尤其很擅長繪畫,精通於畫山水畫和人物畫,是當時有名的畫家。他的為人豪爽大方,又極其幽默,同時又有點癡呆,因此人們稱他為「癡絕」。這裡要講一個關於他吃甘蔗的故事。
顧愷之畫像
有一天,顧愷之跟著桓溫去江陵進行視察,當地的官員來拜見桓溫,另外還帶來了當地的特產甘蔗。桓溫見了十分開心,說:「這裡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夠嘗一嘗。」於是,大家聽了都開始吃起了甘蔗,並且不斷誇讚甘蔗很甜很好吃。
唯獨只有顧愷之一人出神地望著江面沒有心思去拿甘蔗。桓溫見他出神,於是就故意挑了一個很長的甘蔗,把甘蔗尖頭給了顧愷之,顧愷之也沒注意,就開始啃了起來。桓溫看到顧愷之的吃相,笑了起來,說:「甘蔗甜嗎?」周圍的人也跟著笑了起來,說:「我們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顧參軍的甘蔗如何?」這時,顧愷之才回過神來,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頭,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嘲笑自己。他順手舉起甘蔗,說:「你們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講究的。」大家看他這麼認真回答,笑著說:「那你說怎麼個講究法?」顧愷之說:「你們一開始就吃這麼甜的部分,後來就越吃越不甜,最後就反胃了。而我從尖子開始吃起,到最後越來越甜,這就叫做『漸入佳境』。」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
顧愷之,字長康,小名為小虎子,晉陵無錫人,東晉時期著名的畫家。顧愷之見多識廣,才思廣博,擅長寫詩作賦和書法,尤其擅長繪畫,主要精通畫人物畫和山水畫。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於是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和癡絕。
顧愷之塑像
畫家顧愷之出生在江南的一個士族的家庭,根據史料記載,顧愷之的先祖有多人在孫吳和西晉時期都當過官。顧愷之當官的路途並並不是特別順利。最開始的時候,擔任過參軍的職位,在大司馬死後,他又任命為刺史府的參軍。直到晚年,他才進入朝廷擔任散騎常侍,但是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顧愷之的官職雖然一直都不是很高,但是因為他在繪畫和文學上的成就在當時還是具有很高的人氣的。當時的人們都說顧愷之有三絕,就是癡絕、畫絕和才絕。其中,癡絕就是指顧愷之的為人率真、幽默,並同時又有點癡呆的感覺。畫絕就是指他在繪畫上面的造詣,從而肯定了他的繪畫功底十分了得。文絕是說他博學多才,非常擅長寫詩作賦,在書法方面也非常精通。
顧愷之流傳在世間的文學作品並不是很多,主要能反映他的文學成就的應該是《觀濤賦》和《箏賦》。他的繪畫作品比較多,但是有很多都已經流失。顧愷之的繪畫作品的題材十分廣泛,不僅有人物畫,世俗故事等,還有飛鳥走獸和山水繪畫等。
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作品,是以曹植的《洛神賦》一文為取材的依據,繪畫出作者對洛水之神的愛慕之情,以及人與神不能連結的惆悵之情。繪畫者將不同的情節放置在同一個畫捲上,洛神與曹植反覆出現了畫卷中,以樹林、山石、河流為主要的背景,將情節進行分割,同時又有相互連結的作用。
洛神賦圖
顧愷之所畫的《洛神賦圖》雖然看起來像是人物畫,但是仔細上不難發現實際上大量的情節都是由山水畫來展開的。因為顧愷之是比較早就開始涉及山水畫的創作和理論上的寫意,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這幅圖中部分山水畫的畫法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性的藝術表現。從線條上來看,圖中的線條非常有勁,表現力極強,色彩變化起伏不大,雖然結構比較單調,但是又極其富有裝飾性的感覺。
《洛神賦圖》是取材於曹植的《洛神賦》一文。主要是講述了主人公在經過洛水的時候,見到了洛水女神的愛情故事。文章中的主人公雖然對洛水有著愛慕之情,但是因為殘酷的現實,不得不選擇離去的故事情節,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無奈和傷感。但是在圖畫中,顧愷之卻將結局做了很大的修改,變成了一個讓人歡喜的結局,主人公和洛水終成眷屬,這也表現出繪畫者對現實還是充滿美好嚮往的。故事用連環畫的方式呈現在一幅畫中,將一個傳奇故事描繪的浪漫和感人。
顧愷之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顧愷之是東晉時期的繪畫大家,繪畫理論家,詩人。曾經擔任過參軍、散騎常侍等職位,出生在一個士族的家庭,多才多藝,擅長寫詩作賦,很深厚的書法功底,尤其擅長與繪畫,主要擅長畫人物的肖像、山水和飛禽走獸等相關的題材。
女史箴圖
顧愷之的在畫人物的時候特別主張要求人物傳神的效果,重視眼睛在傳神的體現,認為傳神的寫照正是在眼睛那部分中。他非常注意描繪人物的神情細節,從而來表現人物的狀態,在畫斐肖像的時候,在他的臉頰上添上了三筆,頓時人物肖像的神采煥發。
顧愷之擅長用周圍的環境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志趣等,比如在畫謝鯤畫像的時候,通過岩石和溝壑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興趣。他在畫人物服裝的時候運用游絲的描寫手法,使得線條連綿不絕,就像是春蠶在吐絲,流水行地,非常自然跟流暢。
顧愷之的作品並沒有真跡流傳在世上。流傳到現在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都是唐宋時期的摹本。顧愷之在繪畫的理論上也有很大的成就,如今仍存在的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台山記》三篇畫論。在畫論中,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傳神」等相關的論點,主張在繪畫上要極力表現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人物性格特徵等等,主張通過多繪畫對象的觀察、體驗,通過聯想的方式來把握人物內在的本質,從而使得人物在形態和神態上處於同一種狀態。
顧愷之山水畫介紹
顧愷之出生在風景秀麗的江南水鄉,在自然風景的熏陶與晉朝文人雅士風格的影響下,使得他對山水畫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體會。有人曾經問他會稽山川的美貌,他用「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等詞彙來描繪了會稽山川的壯麗和秀美。在當時對於風景美感的體驗不只是顧愷之一個人,但把主觀的體驗轉化成山水畫的創造,他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女史箴圖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是根據《女史箴》來進行創作的,大部分是描寫人物的特徵和形象,單單在第3段的時候有山水畫的影子,裡面的山石佔據了很大的一個篇幅。山間中有雉雞在跳躍,有樹叢的顏色點綴。在作畫的畫法上面,山的形勢不斷重疊,筆法中的山的形狀有很大的變化,比起以往所畫的山形畫又有很大的進步。
這幅畫雖然沒有脫離以人物為主題,但是能看出想要掙脫的痕跡。同時,它也表現出了東晉時期山水畫的繪畫特徵,探索的狀態雖然還只是初始的階段,但是卻又是山水畫形成的很重要的階段。同樣它也表現出了顧愷之對山水畫的繪畫水平以及在人物畫中山水畫的發展趨勢。
他的人物畫的山水畫的趨勢最明顯是他所畫的詩人謝鯤,用石頭和泉水來表現出人物獨特的形象和性格。這個特點可能是一種很弱的暗示,但是卻有很深的意味,它能從中來表現出如何把人物畫與山水畫進行融合,從而使得讓畫家從人物形象向山水觀點推移,最終形成獨立的山水畫。
畫家顧愷之的故事
顧愷之是東晉著名的繪畫大家,他擅長畫人物畫和山水畫,在人物畫的方面他尤其擅長畫女人像和女神像之類的畫像。在人物的繪畫中,他的「畫睛」功夫非常了得。說起這個畫睛的功夫,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傳說故事。
顧愷之畫像
傳說顧愷之一生下來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他從小是被奶媽撫養長大。顧愷之因為非常聰明,又很活躍,大家都叫他為小虎子。小虎子跟其他孩子一樣,經常跟小夥伴一起玩耍。有一天,小虎子聽到別人在叫媽媽,他突然想到自己怎麼從來都沒有看見過媽媽,於是就跑到家中問父親。父親先是騙他說媽媽回外婆家了幾個月之後回來,但是小虎在盼了好久都沒有回來。父親只能告訴小虎子,你的母親死了回不來了。小虎子讓父親給他講母親的容貌形態,之後他便把父親說的話記在了心中。
在等到小虎子長大了點,他想要給母親畫像,父親覺得這是不太可能的事,因為小虎子都沒看見過自己的母親。小虎子照著父親說的開始畫起了母親的畫像,剛開始父親認為畫哪哪不像,但是慢慢的手足像了,臉像了,身材像了,後來全身都像了,唯獨眼睛不像。小虎子並不灰心,天天畫眼睛,連續經過一年的時間,眼睛終於也像了。從此,顧愷之最拿手的畫眼睛的功夫也就這樣出名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點啟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學會堅持,顧愷之畫眼睛花了一年的時間,他用自己的經歷來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