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相傳遠古之時,「年」是一種深居海底的怪獸,每逢除夕,它就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除夕這一天人們就逃往深山,以避「年害」。有一年除夕,一位白髮老者沒有隨眾人逃往深山,而是留在了村裡。當「年」進到村口發現家家門上的紅對聯時,就渾身戰慄。春節俗稱年,既是具體節日的指稱,即正月初一,也是一個時段的指稱,即春節期間。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習慣,春節期間是從臘月初開始,直到來年正月底才結束。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也是規模最大的節日。春節裡的很多習俗都源於古老的神話。
春節始於季冬之月,俗稱臘月。臘月源於秦漢時期的年終大祭——臘。臘者,獵也,即田獵獲取禽獸,以祭祀先祖。亦曰:臘者,接也,即新舊交接,故要大祭報功酬神。隨著歲月的流逝,「臘祭」逐漸分化成了臘月中的三個主要節日:臘八、祭灶、除夕。臘八,也稱臘八節,時間為臘月初八。這一天,人們要進行祭神祭祖、驅疫辟邪、喝臘八粥等民俗活動。臘八祭神祭祖是最隆重的年終祭祀,目的是酬謝、報答神祇及祖先魂靈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對生靈的關懷、庇佑和賜福。《禮記·郊特牲》載:「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祭祀對象是遠古神話中的神農、炎帝及後稷等大神。是他們的福佑,人間才得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後來,臘八祭轉變為祭祀先祖,這大概因為那幾位大神後來都演變為祖宗神的緣故吧。
臘八驅疫辟邪也是一種對健康與幸福生活的祈盼,主要方式就是「大儺」,驅逐對象是厲鬼和災疫。《搜神記》云:「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兒鬼。」顓頊為神話中的帝王,其子常以災神的面目出現。秦漢之時,臘八當日,民眾擊腰鼓、戴胡公頭,做金剛力士以驅災、逐疫、辟邪。現在,歲末大儺的習俗仍變形地遺存在湖北或西南一些少數民族中。人們在臘八當日要喝臘八粥。關於臘八粥起源的說法很多,有說與佛祖成佛有關、與秦始皇修長城有關、與懷念岳飛有關。還有一種與神話有關的說法:傳說顓頊的三個不肖子死後變成惡鬼疫害人類,但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們卻害怕赤(紅)豆,於是人們在臘八這一天用赤豆等其他豆、穀物熬成粥,以驅鬼祛疫迎祥。
祭灶,即祭祀灶神,是小年節的主要民俗活動,日期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小年日裡,故小年節又稱「灶神節」、「祭灶節」。灶神是誰?傳統的說法是遠古的大神。「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黃帝作灶,死為灶神。」「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後來也有其他說法。「灶神姓蘇,名吉利。」「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古語曰:「灶神晦日昇天,白人罪。」 從先秦至今,家家戶戶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神升天日舉行祭祀,用麥芽糖黏住灶神的嘴,讓他到天帝那裡不說人類的惡事,只說好事。這也是小年日裡吃麥芽糖習俗的由來。
除夕,即一年裡的最後一天,為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又叫「年」,俗稱「年三十」、「年三十夜」。相傳遠古之時,「年」是一種深居海底的怪獸,每逢除夕,它就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除夕這一天人們就逃往深山,以避「年害」。有一年除夕,一位白髮老者沒有隨眾人逃往深山,而是留在了村裡。當「年」進到村口發現家家門上的紅對聯時,就渾身戰慄。隨後,村裡又傳來陣陣爆竹聲。聞此,「年」掉頭倉皇而逃。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聲。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歲待「年」。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更來源於神話。古時,在除夕當天或前一天要「設桃梗、鬱壘、葦茭」於門上,《風俗通》云:「黃帝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兄弟二人,性能執鬼。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擊鷙,性食鬼魅者也。」在門上畫虎或神荼、鬱壘兄弟像,便是貼門神的最初樣式。唐以降,門神改繪為初唐名將秦瓊(叔寶)、尉遲恭二人,此風俗一直沿傳至今。桃木具有神性,在門上懸「桃梗」驅鬼。「桃梗」後來換成了「桃符」,「桃符」又稱「桃板」,唐代時,在其上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五代時,有人在桃板上寫吉祥字句,便成了春聯的前身。自宋代開始,將春聯寫在紙上,貼春聯的時間也改在了大年除夕,此亦相沿成俗。貼春聯的目的主要是驅鬼,但現在已無此意,已演化為一種祈福納祥的民俗文化活動。除夕,即辭舊歲,一切民俗活動的目的在於除舊布新、驅邪辟祟,除貼春聯外,還有祭神祀祖、祈福納祥、吃年夜飯、守歲、接年等民俗活動。除夕祭神除了祭祀天地和諸大神外,還有財神、宅神、路頭神、田神、蠶神等。祀祖,即祭祀自己的先祖先宗,另外,還不忘祭祀孤魂野鬼,既表示慰問,也是防其作祟。祭神祀祖源於對神話神祖的崇拜。
除夕過完,便進入正月初一,即為春節。春節為一年之始,人們不僅要敬神祭祖,更要拜長望幼。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標示著農耕和春牧的開始,在接下來的春日裡,以農立國的華夏民族要有一系列的農事活動。首先要祭祀農具之神,其次要祭天祈年。祭祀農具之神,即是「祭耒」,傳說炎帝「制耒耜,教民農作」,故被視為農具之神和農業神而受祭祀,人們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天祈年源於神話時代對天的崇拜或曰對日的崇拜。遠古之時,人們靠天吃飯,故把天視為神。祭天也就是祭太陽,因為太陽帶給世間光明、溫暖,給萬物以生存。而在古代神話裡,太陽是由盤古大神的左眼所化,又說太陽是帝俊之妻羲和所生。另外,古代神話裡的大神炎帝、黃帝、祝融都被視作太陽神,祭祀太陽神的目的是祈求豐收,其儀式便形成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張燈結綵夜遊娛樂的風俗。正月十五有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等游娛活動,是由古人對抗九頭鳥的儀式演化而來的。據傳,九頭鳥啄人害畜,它鳴叫時嘴流血,血滴到地上五穀不生。人畜沾到它的血,身體會潰爛而死。但九頭鳥鬥不過龍、獅,也害怕聲響,水能溶解它的血所帶來的瘟疫。於是,人們就在正月十五這一天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與九頭鳥展開鬥爭,結果九頭鳥不敵而死。年復一年,這種鬥爭的儀式被當做一種娛樂活動保留了下來。
正月的最後一天有送窮的習俗,即「晦日送窮」,送窮完畢,春節才結束。古曰:「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號曰窮子。其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晦日送窮」源於神話,是由棄舊迎新和祭火神兩項習俗復合而成的。南朝楚人祭火神由來已久,因為楚人是高陽氏的後代,而火神——祝融、重黎、吳回是高陽氏的第三代孫。正月祭火神的習俗,近世遺存於漢族地區和西南少數民族中。春節習俗歷史悠遠,神話作為重要源頭之一催生並豐富著春節習俗,成為習俗信仰與傳承的主要內容,並為節日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相關內容: 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