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潑水節”!唐朝人為什麼在冬天玩潑水?

唐朝時期的“潑水節”!唐朝人為什麼在冬天玩潑水?

唐朝時期的“潑水節”!唐朝人為什麼在冬天玩潑水?

節日大全

唐朝時期的「潑水節」!唐朝人為什麼在冬天玩潑水?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其實,古代人的生活,並沒有我們現在想像中那麼無聊,相反,古人真的是比現代人還要會玩,比如唐朝時期的「潑水節」,竟然是潑寒胡戲,是在大冬天的時候舉辦的類似於潑水節的遊戲。我們知道,潑水當然是天氣很熱的時候,玩起來會比較舒服,但是為什麼唐朝人竟然在冬天舉辦潑寒胡戲?

唐朝前期,有一種起源於西域的瘋狂遊戲漸漸流行開來,那就是潑寒胡戲。

潑寒胡戲最初是古代西域的一種樂舞。每年寒冬臘月,戲者頭載面具,赤身裸體,擊鼓歌唱,互相追逐潑水,為乞寒之戲,據說可以消災祛病。

潑寒胡戲的另一個名稱是「蘇莫遮」。蘇莫遮是西域婦人戴的一種帽子,羊皮製成,外面塗油。

《文獻通考》中對潑寒胡戲講得最為詳盡,還列舉出戲樂時所使用的各種樂器:……本西國外蕃唐國之樂,其樂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其樂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而索寒也。

潑寒胡戲傳入中原的時間很久,最早為宮廷之戲,到初唐時在民間廣泛流行,參與者不僅自娛,並且以之悅人。

到武週末年,這種表演性很強的娛樂再一次被宮廷重視起來。武則天之後的中宗、睿宗兩位皇上都喜歡看這種極有異域風采的狂歡活動,每到有潑寒胡戲表演的時候,皇子們微服出行,都跑到長安街頭去觀看。

史書上對此也多有記載,如《新唐書》載:神龍元年十一月,唐中宗「幸洛城南門,觀潑寒胡戲」;景雲二年十二月丁未,睿宗「作潑寒胡戲。」

原本是自娛自樂的群體活動,類似於今日狂歡節上的表演。經過幾十年的演化,尤其因為有了聖上的喜愛,潑寒胡戲也漸漸變了味道,越來越像大型的團體操表演。

潑寒胡戲的日漸風行,各地紛紛組建自己的乞寒隊伍,互相攀比,看哪一隊的服飾更華美氣派。如此即失去了原有的那種駁雜活潑的趣味,又花費奢靡,引來眾多的非議,一些大臣開始發出反對的聲音。

史載,唐中宗在東都洛陽南樓上觀看潑寒胡戲,殿中侍御史呂元泰上疏勸諫,認為遊戲的人們穿胡服、騎駿馬,擊鼓張旗,有戰爭之象,很不適合在都城裡表演。而且參加者競相誇耀自己的服飾,助長奢靡之風,浪費國家財富。

呂元泰認為,時寒則順之,「何必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而索寒焉?」這種風俗有百害而無一利,請求皇上禁絕這種野蠻之戲。

但唐中宗並未採納這份諫議,照看不誤。

到了唐玄宗時代,寵臣張說也上疏批評潑寒胡戲,認為這種外來之戲沒有典故,有悖先禮,「……裸體跳足,盛德何觀?揮水投泥,失容斯甚。」再次請求禁絕潑寒胡戲。

這一次唐玄宗採納了張說的建議,開元元年冬天,敕令「臘月乞寒,外蕃所出,漸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已後,無問蕃漢即宜禁斷。」

那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戲樂從此消失,想來實在可惜。如果潑寒胡戲能夠一直傳承下來,今天的隆冬臘月我們也會有一個熱鬧而刺激的好去處了。

唐代,在西域樂舞大量傳入內地的同時,一種叫「潑寒胡戲」,又叫「潑胡氣寒」的西域風俗性歌舞遊樂活動也傳了進來。這是源出於大秦國(東羅馬帝國)的習俗,後經絲綢之路傳到西域,又傳到內地。這種活動類似於至今仍流行於傣族地區的潑水節。不過「潑寒胡戲」是在十一月的寒冬季節進行。屆時,旗幟飄揚,鼓聲震天,人們穿著胡服騎著駿馬,有的戴著獸面,有的裸露著身體,相互潑水嬉戲,奔馳追逐,喧噪喊叫,盡情歡樂,成群結隊跳著《渾脫》舞蹈,唱起《蘇莫遮》歌曲,真像是軍隊一樣的陣勢,簡直如戰爭一般的火爆,說是這樣能夠壓火去病。從唐武則天當政末年興起,到中宗時,已大為盛行,一時間上上下下都熱衷於此。唐玄宗即位之後,對這種比較粗放的外來風俗不大賞識,加之朝臣極力進諫,在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十月中旬,玄宗頒了「禁斷」此俗的詔書。這種在中原地區漸成蔓延之勢的群眾性潑水及歌舞遊樂活動,就逐漸絕跡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節日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