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孫臏臏膝有何歷史典故?這個典故給予了什麼道理?

關於孫臏臏膝有何歷史典故?這個典故給予了什麼道理?

關於孫臏臏膝有何歷史典故?這個典故給予了什麼道理?

故事典故大全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孫臏臏膝的歷史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釋義】臏刑:削去膝蓋骨,古代酷刑之一。

【歷史典故】

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為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後人就稱他為孫臏。

孫臏少年時便下定決心學習兵法,準備做出一番大事業。成年後,他出外遊學,到深山裡拜精通兵法和縱橫捭闔之術的隱士鬼谷子先生為師,勤奮地學習兵法陣式。孫臏很快就掌握了《孫子兵法》的精髓,並且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了許多精闢獨到的見解。鬼谷子非常高興。

龐涓與孫臏同窗學兵法,他對孫臏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面上卻裝作和孫臏很要好,相約以後一旦得志,彼此互不相忘。後來,龐涓先行下山,投奔魏國,得到魏惠王的重用,被提拔為將軍。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遠不如輔佐齊國的孫臏,感到他是個威脅,便想方設法把孫臏「挖」到魏國來。

孫臏到來之後,他先是虛情假意地熱烈歡迎,而後委之以客卿的官職,孫臏自然對不忘舊日同窗之情的龐涓感激萬分。然而半年之後,龐涓盜用法令,羅織罪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對他施以臏刑,臉上也刺上字,目的在於從精神上消蝕孫臏。當孫臏知道是龐涓陷害自己後,就想法設法擺脫龐涓手下的監視,準備有朝一日逃離虎口。

不久,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暗中探訪孫臏,把他藏入車中帶回齊國。在一次王公貴族的賽馬活動中,大將田忌將足智多謀的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在齊威王面前,孫臏暢談兵法,盡敘平生所學,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軍師。後來,在齊魏馬陵一戰中,龐涓被孫臏打得「智窮兵敗」,無顏見世人而自刎,孫臏從此名揚天下。

【成長心語】

孫臏的確是位傑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深知忍字秘訣的人。面對命運的不公,面對「朋友」的誣陷,他仍能忍隱不發,潛心等待時機的到來。這不但需要驚人的耐力,同時也要有一種卓越的審視力和觀察力。羅曼·羅蘭說得好:「每個人心中都應有兩盞燈光,一盞是希望的燈光,一盞是勇氣的燈光。有了這兩盞燈光,我們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風濤的險惡了。」所以,當你面對挫折時,,不要低頭,不要喪氣,昂起頭,挺一起胸,用「希望」與「勇氣」去戰勝它,鑄造一個豐富而充實的人生。

相關內容: 歷史典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故事典故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