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如何?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蘇軾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如何?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蘇軾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如何?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蘇軾

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蘇軾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蘇軾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學全才,詩、詞、文、賦、書、畫、美學、哲學都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他的散文創作不但富有詩情畫意,蘊涵美學意味;而且說理精闢,也具有哲理深度。他的詩詞作品,筆力雄健,領袖詩壇。他的書畫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朝四大家」。游國恩等當代學者在編寫《中國文學史》中持這樣的觀點:蘇軾一生的文學創作「表現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這當然要算歷經千年後最準確、最公允的歷史認定。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他的詩歌,蘇軾現存詩2700多首,不但是一位多產詩人,而且詩也寫得特別好。蘇軾的詩歌成就是多方面的,錢鍾書卻特別欣賞它「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還說,這是他「風格的大特色」。這裡就讓我們來欣賞他詩歌中的比喻吧—在中國古代,人們要麼為了仕途,要麼為了生計,誰不是席不暇暖,奔走不遑?有幾個人能安守田園,坐看花開花謝,仰觀雲卷雲舒?當年白居易就是把流浪的人生比作辭別根須的深秋的蓬草:「辭根散作九秋蓬。」文天祥則把它比作隨風逐浪的水上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

其實呢,「人生」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哪會有如許輕靈與飄逸?蘇軾的認識就進了一層,他把「人生」比成一種複合型意象,請看這首詩:《和子由澠池懷舊》,是啊,「人生」像什麼?它就像南來北往的鴻雁一樣,姑勿論是到南方越冬,還是來北方生息,還不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和族群的繁衍?哪裡計較什麼東西走向呢?可是,無論是北方白雪皚皚的高原,還是南方黃澄澄的泥土地,只要來到這裡,總得留下自己的萍蹤履跡……

人們喜愛這樣的比喻,因為它不但形象而貼切,而且富有哲理。所以積澱為「雪泥鴻爪」這個成語,用來比喻生活的印痕。有人說,一個好的比喻照亮一首詩。也許正是因為這麼生動鮮活的比喻,使這首小詩具有歷久彌新的藝術生命力吧。如何才能描畫出西湖暴風雨的全過程?蘇軾憑借豐富的人生經驗,從生活庫存裡搜集一些常見的事物來比喻,不但強化了詩歌的鮮明性,讀起來也富有親切感: 天幕上烏雲密佈,越來越黑,彷彿是哪路神仙正在奮筆疾書不小心偶然潑翻了墨汁似的。

黑雲快速地擴展著,眨眼間吞沒了湖面。望望遠處,還依稀露出幾縷陽光,看來黑雲還來不及控制住山頭,一場瓢潑大雨就迫不及待地傾瀉下來。黃豆般雨粒越下越密,好像要使出渾身勁頭狠狠地砸在湖面上、船篷上、船板上,叮叮咚咚,一派熱烈的繁響。好像是誰用雙碩大無朋的巨手撒下漫天銀白的珍珠。這些小東西晶瑩剔透,彷彿有了鮮活的生命。

一個「亂」字,簡直活畫出它們都爭先恐後地想擠到船上來的瘋狂勁頭。忽然,一陣大風猛地吹來,猶如摧枯拉朽,頃刻間,雨散雲消;湖面上,安瀾息浪,看看望湖樓下的江水,碧波粼粼,儼如湛湛長天……由於詩人巧用比喻,短短四句話,就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湖上暴風雨全息圖。西湖,杭州山水中的璀璨明珠。多少詩人儘管如何圖形寫貌,總覺難以盡傳西湖的韻味與風情。

蘇軾卻妙不可言地遺貌取神,用空靈貼切的妙喻,使之擬人化,把西湖難以言傳之美濃縮在尺幅之間,活脫脫地浮現在讀者眼前:麗日晴空,波光激灩,可以欣賞西湖的美好風光;霏微細雨,山色空濛,更能領略它的奇特風景。不管天氣怎麼變化,西湖山水的美是改變不了的。西湖上的遊人,誰不打心眼裡喜愛它?我真想把它比成歷史上的美女西施,如果是屏去鉛粉後的「淡妝」,正表現出「清水出芙蓉」的天然倩姿;如果是經過重彩艷飾後的「濃抹」,更能顯示出「傾國傾城」的靚麗風采。

無論服飾怎麼改變,也掩蓋不了她的天生麗質。詩人這樣的比喻,如果不是妙手偶得,當是慧心獨悟!王文誥更是推崇備至,竟譽之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此,西湖也被戴上「西子湖」的桂冠而享譽人寰,並流傳千載!蘇軾還常常用博喻的手法,如《百步洪二首其一》這首長詩裡,僅4句話就用了7種動態型意象疊加在一起,比喻水流的湍急和水勢的迅猛。這樣的比喻,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你說,怎能不贏得讀者的喜愛呢?

蘇軾的詞作更是膾炙人口。無論是想像的浪漫、氣勢的恢宏和詞風的豪放,不但在北宋詞壇可以領袖群倫,就是在中國詞史上也足以雄視千古!一代哲人詩筆健,雄文秀句薈樽前。

相關內容: 蘇軾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蘇軾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