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的編修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故事?

《永樂大典》的編修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故事?

《永樂大典》的編修過程中,發生了哪些故事?

古代典籍

《永樂大典》是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被後世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眾所周知,明朝的開山鼻祖朱元璋是一位實打實的粗人,這一點除了讓明朝的第一印象被烙上了厚厚的農民風以外,整個明朝的皇帝們對於做學問一事,好像都不那麼熱衷。

不過,這個朝代裡還是出了些堪稱世界第一的好成績的。比如永樂年間,朱棣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編寫的《永樂大典》就被後世冠上了「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之名。到底這部書多威風?不知道的人只是被它的名頭震懾,而知道的人,都無一例外地對它產生了頂禮膜拜的情愫。在明朝之前,中國將近千年的文化典籍一直流傳於民間,雖然這中間有不少愛書愛文化的人對它們愛護有加,但是一遇上了戰爭,這些來自於個人的保護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經歷了分分合合的多場戰爭以後,14世紀以前的不少典籍都已經流落各地,這些中華文化的遺珠四散在五湖四海的多個角落裡,亟待有人將它門恢復、收集起來,這個日益迫切的要求就成了《永樂大典》所面臨的最為重要的任務了。

在很多國家,都有人為自己的國家編纂過百科全書類的典籍,但明朝永樂年間成書的這部《永樂大典》卻實實在在走在了歷史的前頭,是這一系列書籍裡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在歷史的坐標軸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大約是《永樂大典》出現的三個世紀之後,法國才出現了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英國也才出現了《大英百科全書》。

出現時間早,這自然是《永樂大典》的一大特色,就好比一個年長的人終究資歷會相應厚重一些,年輪留在《永樂大典》上的痕跡為它帶來了幾分令人崇敬的色彩。但是,《永樂大典》征服世界的理由是它那豐富的內涵

別的不說,單說它采擇的文獻典籍之多,就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前朝有不少集大成編纂而成的典籍,它們雖然也以自身淵博為傲,但和《永樂大典》比起來,都不得不羞愧地低下頭,因為它們中引用的典籍之數大多不超過干種,而《永樂大典》在這一項上則達到了七八千種之多,幾乎是以七八倍的優勢完勝。即便是後來被清朝統治者吹得神乎其神的《四庫全書》,其引用的典籍也不過三千種罷了。

關於這部歷時六年之久,最終成書約三億七千萬字的巨大典籍,很多人都知道它的成書時間是明朝永樂年間,但甚少有人知道,修編這部典籍的起意並非來自永樂皇帝朱棣,而是來自於大字不識幾個的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就曾經召集了朝中政要,共同商議修纂類書一事,史書中用這樣一句話註明了明太祖組織商議的事情為「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

所以,雖然大家都認為朱元璋是一個粗人,但他的思想境界卻並不粗俗,甚至比文人雅士的理想還要高遠,竟然提出了修纂類書的建議。不過,不管是否相信,明太祖的政令確是明確無誤的。只是,由於某些至今人們還無法找尋到答案的因素,朱元璋在任期間,這個提議並沒有被付諸實踐。好在明成祖朱棣將它記在了心裡,並在即位伊始就開始著手安排這件事情。

永樂元年,《永樂大典》的編纂工程正式啟動,負責這一工程的總編集是翰林院大學士解綹

關於這個人物,歷史上對他的記載並不多,在他並不算漫長的四十七年時光裡,最輝煌也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出任《永樂大典》的總編纂一職。除此之外,他的人生絕大多數都處在被貶黜或者正在被貶劃的狀態中。

不可否認,解縉無論是在當時還是放之於歷史上來看,都是一位才高八斗之人。據說這位大才子不僅學問做得好,更是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是狂草,堪稱當世之絕,令許多文人歎為觀止。

但是,智商超群的他在情商上卻顯得十分幼稚。他的情愫和心緒或許就如同他筆下狂傲不羈的文字一樣,始終處於一種「信馬由韁」的狀態,說好聽點就是直言不諱,說難聽一點就是不會說話。

當年,年輕的解縉在朱元璋當政時期,於科考中脫額而出,憑借出眾的才學,解婚很快得到皇帝的賞識。別的不說,單就解婚12歲時就能將「四書」、「五經」這些典籍倒背如流這一件事情,就夠讓朱元璋瞪目結舌了。

有了皇帝的器重,解,便常常出入宮廷之中,並有幸獲得朱元璋一番真誠的「表白"。

朱元璋毫不避諱地告訴解錯,雖然他們在道義上有君臣之分,但在他的心裡,解縉與他之間的感情更像是一對父子的情誼。這樣的情感自然令解得一時間激動萬分,得到皇帝器重也就罷了,還能引發一番皇帝對待兒子的感觸,此時的解繕除了感動以外,心底裡也悠然生起了一絲從未有過的自信。

正如朱元璋告訴他的一樣,既然他們之間的感情如同父子,那麼父子之間就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於是,解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連續上書兩次,直指朝政利弊,均獲得了皇帝的賞識。然而,這樣的幸運並沒有持續多久。

皇帝的如此示下和此後針對兩次上書的態度,讓解縉開始對自己的行事風格有了初步的界定。暫且不管別人是怎麼想的,起碼在他解縉眼裡,對皇帝「直言不諱」是一件榮譽滿滿的事情。於是,帶著這樣的情愫,解縉用這樣的理念指導著自己的人生,最後走到了屢遭貶黝、客死他鄉的悲慘境地。

要說這解縉,還真是一個天真無邪的讀書人。暫且不說歷朝歷代皇帝說出的感情真摯的話會因為權謀而大打折扣,故而大多不可全信,就沖朱元璋這樣一個從未進過學堂的人,能信口說出這麼一通感人肺腑的話來,解縉就該在心裡有所準備,而不是一廂情願地、固執地認為,所謂的「金口玉言」是無法改變的。

解錯自認為帶著皇帝的「囑咐」,初入仕途時,便指責兵部的官員們玩忽職守。對於這樣的控訴,兵部的官員們自然不能接受,更何況,這是一個初生牛犢告的狀,如果不能圓滿地瞭解這件事情,那麼這些兵部的老朽們以後的日子還怎麼過得安穩?於是,兵部尚書沈潛表現出了極大的震怒,並奮筆疾書上奏朝廷,要求徹查並嚴肅處理解婚的誣告之責。面對老臣的悲痛陳述以及從整個兵部的戰略要意出發,朱元璋果斷地收回了自己的話,責備解婚「散自怒」,隨後,解疆碰上了人生當中的第一次貶黝。

而後,韓國公李善長被朱元璋定罪處死,為了這件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解錯竟然代他人上書,極力為李善長辯護。這樣的做法自然讓朱元璋無法接受,試想一下,至高無尚之人怎麼可能因為一個毛頭小兒寫的一份上書就承認自己的決定是錯誤的。於是,朱元璋以解縉尚且缺乏涵養為由,將他遣回老家,此後,解縉在家閉門著述。

後來,《永樂大典》編修在即,解縉在友人的舉薦下,以當世聞名的才學獲得了皇帝朱棣的信任,順利地成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官。

按理說,經過了朱元璋時期的事情,解縉應該在自己的仕途上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如今能重新獲得重用,自當好好經營才是。然而,解錯依舊「管不住自己那張嘴」,永樂三年,解婚的一紙上書讓他再次成為皇帝極想從眼前趕走的人。

朱棣為立太子一事招朝官入宮商議,在朱棣的心裡,次子朱高煦更具有帝王之才,他欲立次子為太子。按理說,皇帝的意願並非全然有私,但是解婚卻以「長幼有序」為由力薦皇帝立長子為太子。此事後來鬧得沸沸揚揚,朱棣為平復朝堂上的議論,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然而,此後討伐安南一事卻讓皇帝認清了朱高熾才學有限,次子朱高煦更是獲得皇上的器重。至此,太子日益被冷落,次子日益勝過嫡親的待遇,皇子之間骨肉相煎日盛,朱棣就此遷怒解,,加上朱高煦從中影響,最後解錯以「無人臣禮」的罪名被大理寺收監,最終病死獄中。

這就是《永樂大典》背後的故事。或許,當這本曠世巨著在盡心盡力地收集過往歷史的時候,它並未想過,與它有關的一切,在若干年後同樣成了別人的歷史。而當我們在頂禮膜拜這場聲勢浩大的文化盛會以及它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時,那些隱藏在它背後的歷史同樣值得去瞭解,因為,歷史就是一面除年的鏡子,雖然不再光彩照人,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到一些值得玩味的人和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