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閻朝隱所作的《奉和登驪山應制》,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現在學生考試要寫應試作文,古代考生參加科舉也會寫作應試文章和詩歌,除了這些應試作品以外,還有一些場合的「應試」也是非常隆重的,那就是參加皇帝盛筵或者陪同皇帝遊歷之時所寫詩文。那個時候,什麼最大?用孫悟空的話來說,當然是皇帝老兒。所以,陪伴的諸位人員可就有些忐忑不安,寫得好到也罷了,寫得不好或者害得龍顏大怒,搞不好是要丟職罷官的;至於性命,想來是不會嚴重到丟掉的。
在那種場合出現的人士,基本上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傢伙,吹捧彈唱可謂是樣樣精通,絕對不會幹出格的事情,除非另外跳出一個自虐症患者捨得對自己下狠手。大傢伙都攢著心思,一門頭尋理由要哄著皇帝開心,龍顏大開之後,才能獲得陞官發財的大好機會。所以,沒有幾個人願意在那種場合中去觸霉頭,裝清高,損害自己的政治前途。事實上,皇帝也不會自討沒趣,出來散心,反而喊幾個二頭楞子的手下來。所以,在那樣的場合下,基本上都是你好我也好一起喝腎寶的局面。
這種場合出來的詩文,可以說與現在網絡上流行的那些套路文章差不多,也有其相應的規格與技巧。什麼都是發展的,就像生命永遠在走向衰亡一樣。這些充滿套路的詩歌作品,每朝每代都會大量生產出來,只不過其中也有水平高低。唐朝初期,這類詩人佔據著顯要的位置,那些詩作充斥著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氣息。怎麼說呢?就是一股子諂媚味道,仔細看去比狐狸散發出來的味道還要腥膻幾分。
當然,什麼事物的出現都不能夠一棒子打死,應制詩歌也是如此。無論哪種行業(詩歌也包含其中)都會有標新立異的創新者凸現,他們就像黑夜裡閃爍著光亮的螢火蟲般耀眼。在大量寫作應制詩歌的詩人中,就跳出來兩個比較鮮明的人,一個是沈佺期,一個是宋之問。他們大量汲取前人的經驗,在詩歌創作中開始講究音律對仗,比起齊梁更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准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時人稱為「沈宋」,評說道:蘇李居前,沈宋比肩。這裡的蘇李指蘇武和李陵,相傳兩人有酬答五言古詩傳世。
中國的律詩是一種非常華美的詩歌種類,是產生於規矩之中的完美方圓之作,是自願戴著鐐銬的舞蹈,是方寸之間的大舞台。「沈宋」兩人,特別是宋之問,他的品德十分不堪,可是為什麼每每提到律詩的形成,必然會說到這兩個人呢?就是因為他們在律詩創建之初立下的汗馬功勞。律詩在他們的手上,大部分所具有的格式都已經定型下來。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無法抹掉的痕跡,所以「沈宋」兩人必須提及。
閻朝隱這個人,有文才,因此得到武則天的賞識,依附於張易之,和宋之問經常給張易之代筆。後來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被殺,他也受到牽連,被貶到嶺外,最終身死任所。《全唐詩》錄入其詩十三首。
《奉和登驪山應制》
[唐]閻朝隱
龍行踏絳雲,天半語相聞。
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
·這首詩題目為登驪山而作的,所以當然就離不開對所見的細緻描寫。首先是視角方面,是以一種特殊的角度來呈現的,只不過由於觀察對象的不同而轉變,因此是相對的。如果站在欣賞者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詩人的視線是仰視的。「龍行踏絳雲,天半語相聞」,這兩句很明顯,關注的對象是皇帝陛下,此處以龍尊稱之。所謂「雲從龍,風從虎」,皇帝的氣勢自然是與眾不同的,行走之間腳下可說是步步生蓮,祥雲朵朵圍繞。偶爾說上幾句話,聲音傳到作為臣子的耳朵裡,也彷彿是天上仙音一般。這就是奉和詩的妙處所在,通往馬場的路上掌影翩翩,從來都不曾停止過。
末尾兩句,「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猛然看上去,詩人似乎轉變視線去描寫驪山之景觀,然而仔細體味就能很快發現,這是繼續著上面的奉承大業。跟隨著皇帝的諸位臣子們,看著皇帝前行的雄健身姿,聽聞皇帝說出的話語,頓時感覺整個天地景象都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的程度達到什麼地步了呢?完全能夠和天地初開,洪荒始分的那一剎那相比較了。這哪兒是在攀爬驪山啊,這完全是在舉行「頌聖大賽」,就看哪個會唱頌歌,吟奉詞。然而,平心而論,在此番「應制」比較之中,閻朝隱的手法還是比較高明的,至少能夠結合現實環境並加以利用,很好地把需要讚頌的對象與周圍事物緊密聯繫到一起,而沒有乾巴巴地進行枯燥乏味的奉承。
到最後,忽然想到與詩人有關的一則趣聞。正是這則軼事,透露出來作為一名朝臣的閻朝隱的卑劣行為,實在令人鄙視。話說大周女帝武則天病,下令百官祭神,祈求諸神祐其病早愈。閻朝隱擅長諂媚,覺得取寵的大好機會來臨。古代祭祀必宰殺牲畜為祭品,稱之為「犧牲」。閻朝隱為表對女皇陛下的忠心,別出心裁地決定以自身為「犧牲」,代替牲畜供奉去感動上天諸神。這種醜態奇跡般地發生在一位朝廷大臣身上,簡直是不忍目睹。不過,閻朝隱的這番苦心總算沒有白費,不知是不是上天受到感動,武則天竟然病好了,聽說過這件事情之後,便奇葩地對其進行了厚重封賞。果然是天下事,無奇不有,古往今來,大多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