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字伯玉,唐朝初期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他雖然是個富二代,但卻是個真正值得底層青年付出同情的富二代。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陳子昂所作的《題祀山烽樹贈喬十二侍御》,和大家一起分享。
陳子昂真的是生錯了一個年代,或早或晚,個體的命運都會與惡意的時代錯開,那麼對於他個人或者對於整個唐朝文壇而言,都會有一個非常美好的結局。生命的無端性的確常常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讓他的壯志與抱負付之東流,而他的生命也橫遭踐踏。
對於陳子昂的死,一直耿耿於懷,幸好惡人自有惡人磨,指示陷害他的武三思最終也沒有落到個好下場。可恨就是不知那個貪饞小人縣令段簡,最後結局如何,雖然臭名留下,終歸沒能殺而解恨。李唐王朝其實是一個名不符實的時代,在昌盛繁榮的光環籠罩下,內部充滿了陰暗與腐朽。否則,大好皇位中途又怎麼會落到武則天的手中,而堂堂唐朝皇帝李顯又怎麼會成為聞名天下的「綠帽子皇」?所謂自作孽不可活,大抵如此。
陳子昂曾經兩次從軍邊塞,這些寶貴的人生經歷,都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深遠影響。但是,由於所遇非人,卻也為他淒慘的命運結局打下埋伏。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陳子昂隨從武攸宜北征契丹之時,因為積極進言用兵策略,得罪不學無術的公子哥武攸宜,從而受到降職處分。聖歷元年(公元698年),陳子昂父親病死,辭官歸家居喪。在此期間,武三思指示當地縣令段簡構陷陳子昂,羅織罪名下獄,最終慘遭迫害致死。
陳子昂的創作主張,在唐代時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他的詩歌提倡「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傳統,堅決反對齊梁詩歌「彩麗競繁」的頹靡風氣。後人曾言說唐朝文章經過三個變革階段,公認陳子昂是變革開始的第一變。
《題祀山烽樹贈喬十二侍御》
[唐]陳子昂
漢庭榮巧宦,
雲閣薄邊功。
可憐驄馬使,
白首為誰雄?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子昂第一次北征,當時跟隨的就是詩題中的喬侍御。喬十二,就是喬知之,北征時,以左補闕攝侍御史;唐朝排輩喜歡從本家論起,喬知之在家族裡排行十二,故如此稱呼。本詩寫作時間應在此階段。祀山烽,為駐地邊塞烽火台名稱,相當於邊防小隊,有敵入侵則燃燒烽火為信號。
唐朝詩人有個喜好,喜歡用漢代的一些典故或名稱來嘲諷當朝時事。比如此處開頭兩句,「漢庭榮巧宦,雲閣薄邊功」,漢朝廷只知寵幸那些善於鑽營的小人幸臣,卻不願意重用開拓進取、抵禦外敵的邊塞功臣。雲閣即雲台,漢宮中高台名,漢明帝圖畫中興功臣三十二人於此,和上句中的漢庭,都是用來指代唐朝廷。詩人在此處明白講述的是漢朝事,事實上卻是暗諷唐朝廷,指責當朝賞罰不明,是非顛倒。
正是基於以上的認知,詩人才心懷憤慨,順理成章地引出來末尾兩句,「可憐驄馬使,白首為誰雄」。驄馬使,典出《後漢書·桓典傳》:「桓典舉高第,拜侍御史,是時宦官秉權,典執政無所迴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此處驄馬使自是用來比擬喬侍御的。有言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正直的人只能空白頭,而那些小人卻總是得到最好的封賞。簡短兩句,一個追問,其中飽含真摯的人文關懷,令人無法迴避這個尖銳的問題。
陳子昂雖然胸懷大志,可是卻最終生錯了時代,所遇也並非良人。所以在詩歌裡常常感歎懷才不遇的情懷,比如那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千古至今,其中濃厚的憤慨之情,仍是撲面而來,灼人肺腑。在本詩裡,他借古諷今,夾敘夾議,似乎每一個詩句都在為喬侍御打抱不平,其實在本質裡仍然抒發著自己的憤憤不平。這種不平並非站在個人的立場之上,而是以時代之音生發出來疑問,並由此追溯整個歷史上那些不公給予譴責,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