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平,生卒年、字號、生平事跡均不詳,是唐朝天寶年間詩人,擅長山水畫、詠物寫景詩,藝術性較高。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劉方平所作的《採蓮曲》吧。
生活沒有意外,總是處於平淡之中,靜心體悟身邊瑣事,自在將會無處不在。那些好高騖遠的,最終也將落下平地,恰如東坡所云:此心安處是吾鄉。
歲月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而生活則是踏實的兩岸,風來波往,絡繹不絕,能夠置身其間歌唱一曲,動聽不動聽,美妙不美妙,又有什麼了不起呢?只要曾經參與,生命就有價值。
人生就是一個尋找的過程,趟過歲月長河,不斷穿越,不停跋涉,所有的困苦都成為一種洗禮。那些安然,那些寧靜,都是風波平息之後的落寞。
《採蓮曲》
【唐】劉方平
落日晴江裡,
荊歌艷楚腰。
採蓮從小慣,
十五即乘潮。
《採蓮曲》,樂府清商曲名,源於「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的《江南曲》。南朝梁武帝《江南弄七曲,《採蓮曲》為其一。
首句「落日晴江裡」,詩人詳細交代了時辰:落日黃昏裡;地點:江水兩岸畔;周邊景象:落日餘暉照亮大江,無情歲月萬古風流。在這裡,沒有絲毫贅述,簡潔才是魂靈。所有的,只是想要碰撞著的心與心的共鳴。
入目的,彷彿是一幅精美的油畫,這是詩人細心繪製而成,給人視覺上造成強烈的衝擊感:此時西天,餘暉塗滿,一輪落日,緩緩沉沒,似乎瞬息之間,就會滑入清澈的江水裡。清風吹過,江面上好像鋪滿五彩的錦緞,上下浮動,光彩奪目。
古詩的美好,就在於短短數個漢字,就清晰地為人展示出黯淡裡的絢麗。明明只是平常事物,往往只有尋常景象,卻硬生生堆砌出熾熱的情感。當然,所謂的「熾熱」,不是行為上,而是來自心靈內的平和與寧靜。
次句「荊歌艷楚腰」,荊歌,荊楚之地所吟唱的山歌小調,也有可能指《楚狂接輿歌》:「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彰顯著時光的流逝,以及不可挽留的無奈。至於楚腰,見《管子七臣七主》:「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女子為了討好楚王,連飯都不好好吃,後來泛指纖腰女子。
有景有色,此處詩人為我們展現的並非自然之美景,而是人間美色。在嘹亮的山歌聲中,一個個腰肢纖細的女孩子,彷彿從圖畫中慢慢地出現在眼前。這群生動活潑、散發著生活氣息的女孩子,就像清泉出深山,純真而潔淨。
開端的景色很是鮮艷,奪人耳目,完全就是濃墨重彩的節奏。事實上,這是重要的背景,之所以現在出現於詩人筆下的,則是為了突出女孩子的自然淳樸,清新脫俗。這兩個迥然不同的畫面,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凸顯了詩人對美的本真追求。
末尾「採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這兩句其實是一個說明,可以說是延續了第二句而來的。前面詩人展示的細腰女孩子們,她們是美麗的,是與那些為了討好楚王而甘願節食餓死的宮中女子截然不同的,是來自於淳樸與艷麗的本質上區別。
這些腰肢纖細的女孩子,從小就開始跟隨大人們從事採蓮工作,早就習慣了這種繁重的農家生活,等到自身年滿十五歲的時候,她們就已經能夠單獨撐著小船,冒著風浪和小夥伴們一起結伴去採蓮。
老話說:「勞動創造美!」採蓮女孩子們的超拔美,更多的是源於從小的勞動生活。所以,這種美麗是發自內心,不是依靠矯揉造作打扮而來的,更不是像楚王宮中那些節食女子,為了得到他人的寵幸而寧願傷害自身的病態美。
有人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詩人有意為之,正是需要通過這兩種鮮明的對照,以此來格外突顯採蓮女與眾不同的美好,既以此表達對勞動創造美的肯定,又相應讚頌了源自於生活中的純真情感。
縱觀本詩,「詩既妍雅,調亦入古」(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富於民歌色彩,確實言辭洗練,樸素自然,「愈俚愈妙,六朝小樂府之遺」(喬億《大歷詩略》)。這一切,離不開詩人善於汲取民間文學的特質。
相關內容: 劉方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