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平,生卒年、字號、生平事跡均不詳,是唐朝天寶年間詩人,擅長山水畫、詠物寫景詩,藝術性較高。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劉方平所作的《春怨》吧。
愛情婚姻家庭,應該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活動儀式之重中之重,因為它牽扯到了種族自身的繁殖和文明的延續。作為當事人的男男女女,雙方勾心鬥角,如此爭戰千百載,至今仍然沒有罷手的架勢。無數精彩紛呈的傳奇故事,由此流傳成書冊,遺留下來,供人欣賞,其中感慨之處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時代在發展,女人,你的名字不是弱者。這大概是現如今女性最需要的口號宣傳。然而,能夠擺脫眾多智障行為的女性,其實並沒有多少。一個女性內心的堅硬程度,其實與其所掌握的文化多寡並沒有多麼大的聯繫。心智的成熟,方才是正道。可惜滄桑,依舊迷惘。
《春怨》
【唐】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
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滿地不開門。
本詩作者劉方平,終身未仕,詩作多寫閨情、鄉思,雖思想性較差,卻極具藝術性。詩人本該有一個完美甜蜜的家庭,可惜出身書香門第的妻子,卻作出一系列駭人聽聞的事情,與寺廟僧人通姦,大肆盤旋在眾多情人之間,其無恥性簡直喪心病狂,比現代人更為現代。最可悲的地方,還是其因幽會情人而跌死在雪地之中,也算是一種因果報應。
「紗窗日落漸黃昏」。這是第一句,卻彷彿一幅靜止的油畫,在詩人的筆下油然而誕生,攤開在我們的面前。晚風輕拂,窗紗飄揚,透過飛舞的白紗,可以看見日落西山,暮色漸漸地暈染天幕。那一瞬間,整個世界是寧靜的,也是肅穆的。心若止水,沒有波瀾。
這個恬靜的氛圍,可以理解為詩人費心地營造,也可以當作妙趣天成,毫無機心,妙手偶得。然而,不管怎樣,用心或者無意,這種情境的形成,或者說塑造,都並非沒有意義的,而是濃墨重彩裡潛藏著一番巧妙心思。詩人之所以如此盡心盡力,正是想要讓這些自然現象成為一種背景,去襯托自己本該清晰作出的表達或傳遞。
「金屋無人見淚痕」。首句所有的演繹,都是為了裝飾第二句中的金屋,好像種種擺設專門用來凸顯「無人見淚痕」。此處無人之意,可能是屋中人已經離開許久,至於具體是因為什麼緣故,留下了懸念,最淒慘不過是離開這個使人覺得厭惡的世界。當然,也可能是除了屋中幽居之人外,再也沒有其他人往來交際,狹窄的生活圈,充斥苦澀味道。所以,她流下來的淚水,傷心處,無人可以察覺。
在中國古典文學裡面,黃昏逐漸成為一種含有豐富意蘊的物象,比如哀愁、幽怨、憂鬱,等等。此處的「金屋」,更是引出著名典故「金屋藏嬌」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沖洗,這個故事本身也被沾染上了諸多情緒,慢慢地變作了慘遭遺棄婦女們的精神替代產物。每一個男女故事的結尾,流下淚水的大多總是女性,所謂的完美大團圓的基石,完全是靠女性的脆弱身體來負擔。悲哀無處不在,女人心靈中尤其多。
「寂寞空庭春欲晚」。上面對日落景象的描寫,以及「淚痕」的空蕩蕩地飄落,所有張揚的鋪墊,都只是為了牽引著幽居獨處時分「寂寞」情感的降臨,彷彿那天邊胡亂塗抹著的暮色,淒艷而蒼涼。此句扣緊題目上的「春」之季節,正是晚春時候,迎合著日落和黃昏時分,在時間和季候上進行著重強調,把婦人的傷春情緒乾脆利落地體現出來,酣暢淋漓,尤顯情感豐腴。
詩人層層推進,宛如高明的將軍佈陣,先是精心雕刻幽居處在時間上的「漸黃昏」,引帶出無人相知之落落寡歡之形象;進而開始涉及到時令上的「春欲晚」,再次把形象打造得更加豐滿,突出其情感上的缺乏。此種「寂寞」的感覺不僅來自於「無人見」時的人為因素,更是來自於時間和空間上的壓抑性和壓迫感,人世和自然兩相融合,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成為「怨望」的最終誕生巢穴。
「梨花滿地不開門」。末句延續上一句中的「春欲晚」,專門用具體的自然事物來映襯和陪伴,其中深意格外明顯,都是指向屋中幽居之婦人的。同時,也是對晚春景象的詳細描寫:院門緊閉,庭院寂寂,夜風掠過,梨花緩緩飄落,花瓣肆意翻飛,灑滿庭院。何故不開門?少知己,乏知音,紅顏空老,所托非人。
此句看似描寫寂然孤單獨立於庭院之中的梨樹落花,暗地裡卻被當作了一種參照物,去襯托女子「寂寞空庭」的淒涼內心景象。以花襯人,本是古詩中常用之手法,所謂「人比花嬌花無色,花在人前亦黯然」,可惜「花無百日紅,人無再少年」,再美麗的女子亦有容顏蒼老的時候,恰似花兒的飄落,場景同樣淒涼而慘淡。
本詩除了語言清逸,準確精煉之外,最為高妙的地方恰是其中的奇特構思,迴環往復,層出不窮。詩人為了刻畫春怨,好像一個技藝高超的畫家,層層著色,重疊渲染,反覆勾勒。日落西山,暮色黃昏,是以時間為大幕背景;金屋無人,庭院空寂,把握環境中隱匿的寂寥;梨花滿地,重門深掩,重在季節上的描繪。花似人的影子,人如花的伴侶,幾番烘托之後,一個美人遲暮的悲涼形象便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詩人寫盡了女子的心情,卻終究還是沒有辦法理解得了自己妻子的心思,正是:女人心思別亂猜,猜來猜去丟失愛。
相關內容: 劉方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