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于謙是個鼎鼎有名的明代大臣、民族英雄,他在文學方面也頗有成就,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于謙所作的《詠煤炭》吧。
據說,于謙的愛國情懷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于謙一生都在家裡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遺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於家的祖先一樣,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還要虔誠。
據傳于謙出生前的那個晚上,他的父親於仁做一個夢,夢見一個緋袍金帕的神對他說:我感動於你們於家對我的供奉,也感動於你們於家一門忠義,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轉世投胎,來做你們於家的子嗣。於仁聽了這話,大吃一驚,趕快口稱遜謝,說不敢當。但夢中那位金神說完轉眼就不見了。於仁醒來不久,于謙就出生了。而於仁之所以給孩子起名叫「謙」,就是「以志夢中遜謝之意」。就是說對於文丞相的盛意,他心裡還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此後,于謙的愛國情懷就伴隨著他一生,他的《詠煤炭》就表明了這一點: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這首詩,前四句描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後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為國為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為己任。其志向在後四句明確點出,其捨己為公的心志在後兩句表現得尤為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為國為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捨身為國為民效力。
于謙的愛國情懷,更加體現在行動上。
公元1449年,即明正統十四年,瓦剌太師也先侵犯明朝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出征。結果,明軍兵敗土木堡,明英宗被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虜後,瓦剌大軍直逼北京城下,瓦剌首領也先希望利用手裡的英宗皇帝,要挾大明而取得更大的利。但是留守京城的于謙,臨危不亂,力排眾議,主張擁立新君,斷絕瓦剌人的念頭,于謙擁立明英宗異母弟朱祁鈺做了皇帝(即明代宗)。
這位新皇帝沒讓大家失望,帶領大家一起抗擊外敵。於是在君臣共同努力下,明軍打得瓦剌人退回了蒙古。最終保住了北京城,也保住了大明江山,也使得于謙功成名就,因為「愛國」名留青史。
也因為這樣,于謙斷了某些人的陞遷之路、發財之路,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總在等機會整于謙。
話說,又過了幾年,瓦剌首領也先看到拿著英宗在手裡也沒有多少價值,不如放回去讓他們窩裡鬥。英宗回來後,代宗依舊掌權,英宗退居二線,也有人說是被軟禁了。
後來英宗的擁躉,于謙的對頭,稱代宗病重,復辟成功。之後,于謙被作為亂臣賊子處死,一代忠良,就慘死在自己人手裡。英宗也不想想,沒有于謙、沒有代宗,大明都玩完了,你還能復個「屁」!
于謙擁立新君,自然受到很多「正派」人士,特別是利益受損者的反對。一旦小人得志,自己勢必變成階下囚、刀下鬼。于謙大約是在立春這天,想到自己一片丹心為國,但是最終可能不能善終盡孝,所以不禁淚流,提筆寫下了這首《立春日感懷》:
「年去年來白髮新,匆匆馬上又逢春。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于謙說,一年年過去,白頭髮不斷添新,戎馬匆匆裡,又一個春天來臨。為了什麼事長久留我在邊塞?歲月太無情,年紀從來不饒人。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報祖國,想起尊親來便不禁雙淚直淋。孤獨的情懷激動得難以排遣,就湊個五辛盤,聊應新春節景。
這首詩,情感真摯,言語質樸,感人至深。詩中既有歲月催人老的無奈,又有對國家的一腔忠誠,還有對家人的無比思念,字字句句催人淚下。讓我們在淚光中深切體會到這位悲催英雄的愛國情懷!
相關內容: 于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