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出身於唐代頂級門閥士族「博陵崔氏」,再起詩作大多寫閨情和婦女生活,後期以邊塞詩為主,他的詩作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黃鶴樓》。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崔顥所作的《黃鶴樓》吧。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國時期該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例如,唐代詩人崔顥就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說,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白雲悠悠。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暮色漸漸漫起,哪裡是我的家鄉?江面煙波渺渺讓人更生煩愁。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而得名,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這首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詩的首聯中,詩人交代了一個關於黃鶴樓的傳說,那個曾經在這裡停留的仙人已經駕黃鶴翩然而去了,現在這個地方只剩下了黃鶴樓。頜聯裡詩人繼續陳述黃鶴樓的歷史與現狀:那載著仙人的黃鶴從此再也沒有回返,這千百年來只有朵朵白雲在周圍悠遊飄蕩,陪伴著黃鶴樓經歷無數世間的種種更迭變幻,直到今天。頸聯中詩人描繪登臨黃鶴樓所見的風景:萬里晴空之下,北岸漢陽的樹木都能盡在眼底;轉過頭來,江岸這邊的鸚鵡洲上芳草萋萋。尾聯中詩人來了個思鄉的感歎:日暮時分了,可我還是看不到我的家鄉在哪裡,看著煙波縹緲的大江,心裡更是憂愁萬分。
這首詩在表現形式上,充分體現了作為文學體式之一的詩歌,在時間的進程中先後承續地展現空間存在的特點。儘管詩中有空樓,有白雲,有晴川,有芳草,但移物入畫,一幅畫面上卻畫不出不同時的「昔人」與「今人」;更畫不出已成時間過去的,並只在心靈中感蕩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悵惘之情。對這後一種對象的表現,語言藝術是最擅長的。崔顥很自如地利用了這種特長。
後世人對崔顥這首《黃鶴樓》評價很高,在蘅塘退士(原名孫洙)所選《唐詩三百首》的七律中,崔顥這首《黃鶴樓》被列為第一名。嚴羽早在《滄浪詩話》中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又據《唐才子傳》載,李白曾登上黃鶴樓,也想賦詩,但當他看到牆壁上已有崔顥的這首詩,便斂手不作,於是有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傳說。
當代權威人士推出的各種古詩排行榜也經常將它列在榜首,可見它是強者恆強,確乎具有某種不尋常的王者氣象。而著名文學評論家汪宏華重解唐詩《黃鶴樓》時,則新意迭出,他認為崔顥的《黃鶴樓》不是簡單的弔古懷鄉,而是要求人們捐棄駕鶴成仙的玄古傳說和懷鄉戀家的宅男思維,去到外面的世界行走闖蕩,親身感受現實風景,親手創造美好未來。
雖然後人對崔顥的《黃鶴樓》評價甚高,但他的事跡知之者甚少。那麼,崔顥何許人也?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天寶中任尚書司勳員外郎。作為詩人,崔顥早年為詩多浮艷輕薄,如早年代表作《王家少婦》:「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最少,復倚婿為郎。舞愛前谿綠,歌憐子夜長。閒來斗百草,度日不成妝。」據說,崔顥因為這首詩,在大官李邕面前失去了一次高昇的機會。
崔顥,或者也是因為年輕時候的無知、輕浮乃至狂妄,史書多指責他有才無行。例如《舊唐書·崔顥傳》中說他「有俊才,無士行,好蒱博飲酒,及游京師,娶妻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後數四」。他如《新唐書》所記大致相同。意思是崔顥雖有卓越的才智,卻沒有士大夫的操行,喜歡賭博飲酒。客遊京城時,娶妻要選擇貌美的姑娘,稍不滿意,就拋棄,前後共有四次之多。
不管史書對他的品行如何不屑,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接觸邊塞生活後,崔顥變得嚴肅起來了,換老婆的事不幹了,寫出來的詩也變得純粹沉鬱,雄渾奔放,風骨凜然。譬如作《長干行》,「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描情摹景就清新自然,很得南朝樂府的精髓。不過,真正讓他一舉躋身一流詩人的詩作卻是《黃鶴樓》。《黃鶴樓》備受後世推崇,甚至有詩仙李白十分歎服並為之擱筆的傳說,說明了公道自在人心。
相關內容: 崔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