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行經華陰》: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格式

崔顥《行經華陰》: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格式

崔顥《行經華陰》: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格式

古詩賞析

崔顥(ha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唐朝著名詩人。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早期詩作多寫閨情和婦女生活,詩風較輕浮,反映上層統治階級生活的側面,後期以邊塞詩為主, 詩風雄渾奔放,反映邊塞的慷慨豪邁、戎旅之苦。《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原集已佚,有輯本《崔顥集》二卷,《唐人集》本。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崔顥的《行經華陰》,一起來看看吧!

行經華陰

崔顥〔唐代〕

岧嶢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崔顥寫山水行旅、登臨懷古詩,很善於將山水景色與神話古跡融合起來,使意境具有遼闊的空間感和悠久的時間感,更加瑰麗神奇。在名作《黃鶴樓》中,就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再現了茫茫天地、悠悠歲月,令人浮想聯翩,引起無窮感慨。在這首詩中,他再次運用這一手法。

詩題「行經華陰」,既是「行經」,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鹹京」。詩中提到的「太華」、「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關」、「漢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勝與景物。當時京師的北面是雍縣,秦文公曾在這裡作鄜畤(畤,謂「神靈所止之地」,即後世神壇之類),到漢高祖作北畤止,這裡共有五畤,詩中的「漢畤」即指京師北面的這一古跡。而京師的東南面,就是崔顥行經的華陰縣。縣南有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又稱太華,山勢高峻。神話傳說這裡是「群仙之天」,曾由「巨靈手劈」,所以「仙掌之形,瑩然在目」(《雲笈七簽》)。華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號稱「仙人掌」。漢武帝觀仙人掌時,立巨靈祠以供祭祀,即為「武帝祠」。華陰縣北就是黃河,隔岸為風陵渡,這一邊是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谷關)。華陰縣不但河山壯險,而且是由河南一帶西赴鹹京的要道,行客絡繹不絕。

詩的前六句全為寫景。寫法則由總而分,由此及彼,有條不紊。起句氣勢不凡:以神仙巖穴的華山壓倒王侯富貴的京師。在這裡,一個「俯」字顯出崇山壓頂之勢;「岧嶢」兩字加倍寫華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種神力。然後,詩人從總貌轉入局部描寫,以三峰作為典型,落實「岧嶢」。「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間刀斧俱無用,鬼斧神工非巨靈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純然寫景中暗含神工勝於人力,出世高於追名逐利的旨意。

詩人路過華陰時,正值雨過天晴。未到華陰,先已遙見三峰如洗。到得華陰後,平望武帝祠前無限煙雲,聚而將散;仰視仙人掌上一片青蔥,隱而已顯,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氣象。首聯寫遠景,頷聯二句可說是攝近景。遠近相間,但覺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幾乎忘卻它的對仗之工,而且更無暇覺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為結處「學長生」的發問作了奠基。

頸聯則浮想聯翩,寫了想像中的幻景。這是眼中所無而意中所有的一種景色,是詩人在直觀的基礎上加以馳騁想像的一幅寫意畫。在華山下,同時看到黃河與秦關是不可能的,但詩人「胸中有丘壑」,筆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渾的畫面;

在華山下望到鹹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心雕龍》),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種蕩蕩大道,西接遙天。古人論詩有「眼前景」與「意中景」之分,前者著眼客觀景物的擷取,後者則偏執詩人胸襟的外溢。這首詩就是從描繪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兩句詩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詩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窺探。上句中一個「枕」字把黃河、華山都人格化了,有「顧視清高氣深穩」之概;一個「險」字又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風波。下句一個「連」字,使漢五畤上接頷聯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靈跡仙蹤,聯鎖成片,更墊厚了結處的「長生」;「平」字與上文「岧嶢「、「天外」相對照,驛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襯出華山的高峻,同時也暗示長生之道比名利之途來得坦蕩。一「險」一「平」,為人們提出了何去何從的問號。這兩句中「枕」字、「連」字,前人稱為詩眼,其實,兩句中的「險」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後擁,此響彼應。

此詩勸「學長生」,感歎自己奔波於仕途。但詩人不用直說,反向旁人勸喻,顯得隱約曲折。結尾兩句是從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顯得瀟灑自如,風流蘊藉。

崔顥現存詩中大都格律嚴整,然而此詩卻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格式,別具神韻。前六句雖有層次先後,卻全為寫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轉,第八句立即以發問的句法收住,「此處」二字,綰合前文,導出「何如學長生」的詩旨。從全篇來看,詩人融神靈古跡與山河勝景於一爐,詩境雄渾壯闊而富有意蘊。

相關內容: 傳統崔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