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衡,字伯蒼,是武則天的從曾孫,唐朝時期宰相,也是位詩人,是少有的詩人宰相。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武元衡所作的《春興》吧。
有首歌是這樣唱的:「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歸的老牛是我同伴……」。兒時聽到這首歌時並不是那麼的感懷,長大後,一些懵懂的感覺漸漸地轉變成親切。花開花落,雲卷雲舒,歲月荏苒處,那故鄉的容顏早已深深地刻滿了皺紋;時光流逝間,那嫵媚而笑的紅顏卻早已成為故鄉的符號;白駒過隙旁,那兒時的歡笑早已如定格的相片,不小心滴落的水滴讓它變得模糊不清。
故鄉,是一位田園詩人, 把貧瘠的黃土地抒寫得洋洋灑灑。故鄉,是爺爺銅煙袋鍋里長出的裊裊故事——曲折卻悠長。故鄉,是父親播種的串串童話 ——年年都有新芽破土而出。故鄉,是母親用心血孵化出的醜小鴨 ——在十旱久不雨的'旱河中長大。故鄉的淳厚是美,粗獷是美;嬰兒啼哭是美; 鄰里間說笑是美;雞啼是美;狗吠是美;馬嘶是美;就是家大嬸、和李家二哥 鬧玩兒時的打情罵俏都是美,足以讓你久久地去品味……
故鄉,千百年被遊子吟唱過的千古話題。尤其是詩歌鼎盛時期的唐代,許多詩人經常因為公務出差或者外出遊學,在異地他鄉,孤苦伶仃,觸景生情,留下許多出色的思鄉之作。悠悠鄉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觸發;又往往進一步發展成為悠悠歸夢。唐代詩人武元衡寫過一首《春興》,可謂是春景、鄉思、歸夢三位一體的佳作:
「楊柳陰陰細雨晴,
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
又逐春風到洛城。」
武元衡說,雨後初晴,細雨沖刷過的柳樹蒼翠欲滴,殘花凋謝落盡,黃鶯在枝頭啼鳴。一夜春風吹起了我的思鄉夢,在夢中我追逐著春風飛回了洛陽城。
武元衡少時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建中四年(公元784年),參加科舉考試,因詩賦文佳,金榜題名,位列進士榜首,也就是狀元。武元衡精於寫詩,是中唐有名的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詩人宰相。《舊唐書》記載 ,武元衡工於五言詩,很多人都傳抄他詩篇,配上樂曲傳唱。武元衡一生寫了很多詩,他的詩以藻麗綺麗、琢名精妙著稱。這首《春興》正好體驗這樣的風格。
《春興》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不過題作「春興」。依題意,當是詩人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種種情思。春天是萬象更新,景色動人的季節,極易牽動人們最微妙、最深沉的感情。此刻,詩人被春光喚起的,是人生至死不渝的鄉情。「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邱」(《楚辭·哀郢》),禽獸尚且有懷舊之情,人也不免於對故土有一種深沉的眷戀。特別是當春花秋月之下、物換星移之時,平時鬱積於心的這種真情便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被勾引出來。兩行清淚、數句新詩,便是他鄉遊子所賴以寄托鄉情的常見方式了。
首句「楊柳陰陰細雨晴」寫到江南暮春的典型風景:滿眼柳樹成蔭,天空晴雨不定。在這句裡,詩人以「陰陰」二字描寫楊柳的情態,便覺異於凡俗。試想,柳眼盡舒,綠陰匝地,這意味著春天的足音已經漸遠,怎不令離人腸斷,遊子沾襟呢?再如「細雨晴」:細雨連綿,陰晴無定,也是對江南暮春景色的概括描繪,非熟悉生活並善於概括提煉者不能為此。
第二句「殘花落盡見流鶯」寫到,枝頭的殘花已經在雨中落盡,露出了在樹上啼鳴的流鶯。 「鶯語花底滑」,落盡殘花,方露出流鶯的身姿,從中透露出一種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將消失的意象。異鄉的春天已經在柳暗花殘中悄然逝去,故鄉的春色此時想必也凋零闌珊了吧。那漂蕩流轉的流鶯,更容易觸動羈泊異鄉的情懷。觸景生情,悠悠鄉思便不可抑制地產生了。
第三句「春風一夜吹鄉夢」,在詩人筆下,春風變得特別多情,它彷彿理解詩人的鄉思,特意來慇勤吹送鄉夢,為鄉夢作伴引路;而無形的鄉夢,也似乎變成了有形的縷縷絲絮,抽像的主觀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第四句「又逐春風到洛城。」這一夜的思鄉之夢,又隨著春風的蹤跡,飄飄蕩蕩,越過千里關山,來到日思夜想的故鄉。而故鄉在哪?就是當時的首都洛陽啊!當朝皇帝在洛陽正受到藩鎮割據影響,國家也一日日震盪不安,詩人雖然不在都城,但對國家擔憂的情感早已隨春風飛到了洛城。
這首詩所寫的情事本極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觸動了鄉思,在一夜春風的吹拂下,做了一個幻想之夢。而詩人卻在這平常的生活中提煉出一首美好的詩來。在這裡,我們感受到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想像力,感受到了詩人獨特的才情,感受到了詩人骨子裡的感傷之懷。正是離開了故鄉,無論春天的風景有多麼優美,對於詩人來說那都是無心去欣賞,只是想到了遙遠的故鄉,那個風雨中飄搖的洛陽。
正因為有如此高的文學造詣,後世人對武元衡和他的詩評價很高。魏泰在《臨漢隱居詩話》中指出:「武元衡律詩勝古,五字句又勝七字。」晚唐詩人張為在其所著的《詩人主客圖》中稱武元衡與白居易齊名,劉禹錫尚在其下。評論詩人的流派,以白居易、孟雲卿、李益、孟郊、鮑容、武元衡6人為主,其餘為客,每人名下摘句舉例,各有標目,分附入室、升堂、及門等,把武元衡奉為「瑰奇美麗為主」。
相關內容: 武元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