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字務觀,號放翁,他的尚書右丞陸佃的孫子,生於北宋滅亡之際,是南宋愛國詩人,他用前半生行走在祖國的蒼茫大地上,用後半生完成了一個壯士最悲涼的等待。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陸游所作的《遊山西村》吧
「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如果能夠想出一句話來形容陸游,首先讓我可以想到的便是此句。偏居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卻不知進取,只知妥協苟且,醜態百出。如此惡劣環境下,明知事不可為,陸游仍然「數篇零落從軍作,一寸淒涼報國心」(《夜聞秋風感懷》)。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始終以詩歌為武器,與那些主和派抗爭到底。
梁啟超曾經寫詩讚頌道:「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詩陸放翁集》四首之二)。的確,愛國主義這一偉大的主題,一直貫穿著陸游的整個生命。而收復故土,也早已成為他畢生追求的理想,可以說是支撐其生命歷程的台柱,亦不為過。
陸游此生念念不忘的便是能夠揮師北上,所以在其入朝為官之後,無論身處何等職位,亦無論官職大小,只要揪住機會,便會呈請自己的政治建議:抗金復土,回歸故國。這樣的政治主張,實質上是非常不討喜的,既不見於皇帝,又遭主和派人士的打壓。所以,陸游的政治生涯便波瀾起伏,時時遭到貶謫。
宋孝宗才上位的時候,原本還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可惜信心實在不足,再加上主和派的蠱惑,就更加首尾兩端。隆興初,在滿朝官員扯皮加上領兵將領不和,諸多原因相加之中,又一次北伐失利。於此其間,陸游上書揭發皇帝親信曾覿和龍大淵等人,「招權植黨,熒惑聖聽」。孝宗被觸怒,降其職,貶黜出朝。
不久,由於抵抗派領袖張浚病死,主和派開始佔了上風。乾道二年(1166年),陸游以「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罷免官職,遭到閒置。由此,長達四年的時間,陸游便被迫脫離朝堂,離開錯綜複雜的政治漩渦,開始卜居家鄉山陰鏡湖之三山村,與逐漸增多的兒女們一起過著貧寒的日子。
《遊山西村》
[南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本詩寫作於乾道三年(1167年),即在陸游罷免歸故里的次年。這是一首流傳千載的紀游抒情詩歌作品,抒發了詩人對於家鄉自然風光地讚美,以及對於淳樸的風俗習慣地歌頌,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喜悅和摯愛之情,融人情美、風物美和民俗美於一體,通暢而和諧,不啻一幅優美而獨特的鄉村風景畫卷。
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很是直接,上手就詳細地為我們描寫了一場宴客圖。在這裡,客人是不邀而至的詩人,主人為山西村民們。所謂「不速之客」便是詩人,並不像孟浩然在其詩作《過故人莊》裡所寫那樣,乃是應邀而去,所以題目稱之為「故人莊」。本詩題目為「遊山西村」,主要就在於這一個「游」字,隨心而至,聞聲而去。正因為雙方並不是非常熟悉,所以就需要必須的客氣與講究,也不能像孟浩然那樣字句之中帶著種種隨意。
所以,此聯第一句便用了一個「莫笑」,這個詞是一種講究,裡面包含著雙方的客套話,這種客套話當然是放在酒席之上說出來的。畫面肯定是這樣的:主人對詩人說的,你是在外見過大世面的,莫要嫌棄農村的家常便飯太簡陋,好在年前收成都不錯,農家雞肉豬肉管飽管夠。詩人聽過主人的話語之後,自然而然地接過話頭,謙讓地說有雞有肉已經是足夠豐盛的。他鄉雖好,故里才是常情啊。
這首聯之中,給我們洩露的信息份量格外大。臘酒,指臘月(農曆十二月)裡農戶自己釀製的米酒,一般放置到開春後飲用,外表看上去顯得混濁,但是喝起來卻味道醇美可口。所以此處才說「臘酒渾」,才說讓詩人莫要笑話的意思。事實上,我們亦可以通過此聯的描寫,知道詩人來到山西村的具體時間,當是春社時候。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曾經詳細記載道:「社日,四鄰並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或許,這也就成為了第二句裡「足雞豚」的最好解釋。
也正是如此,才讓我們有理由相信,詩人在下面兩聯的各種繪聲繪色地描寫,其實都是在酒席之上的回答與講述,而傾聽敘述或詢問的聽眾正是款待「不速之客」的村民們。如果是像孟浩然那樣的熟客,就不會產生如此效果,因為大家都是相知的,就不會有這麼多客套話可講,反而會直截了當地寫:「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另外,寫詩貴含蓄,那裡有如此開篇便寫上吃喝的畫面的,難道詩人至此便是為了吃吃喝喝的嗎?所以詩人之所以這般寫來,就是別有用心,打造一個和諧的鄉村風俗畫卷,讓酒席上的吃喝成為詩歌的一個熱情的背景而存在於此。
接下來的頷聯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人便開始講述自己的美好相遇。陸游的家鄉位於江浙山陰(今紹興市),那裡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而此時詩人卜居之地為鏡湖三山,乃是距離紹興城南大約九里的小村子。或許便正是這山明水秀的優美環境,讓詩人在此春社之日油然而生遊興。山巒重迭,溪水環繞,徐行其間,些微恍惚,莫名產生不知身在何處之感,幾乎以為迷失山間。恰在此時,眼前忽然一亮,綠水蕩漾,水道曲折,楊柳依依,隨風飄舞,野花爛漫,鋪滿鄉間,好一處幽靜美麗的村落。
此聯十四字通俗易懂,明白如話,全皆尋常字句,但卻因描摹生動,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加之把情景、事理融匯貫通,有機結合於一起,音韻協調,對偶工整,意境優美,富於哲理,似乎信手拈來,卻含不盡之意於言外,從而成為廣泛流傳的名言佳句。《唐宋詩醇》如此評價此聯道:「有如彈丸脫手,不獨善寫難狀之景。」千百年以來,每當人們吟誦這兩句詩的時候,總會從中領悟到蘊藏著的道理與啟示:面對生活中的艱難險阻,不拋棄,不畏懼,只要咬緊牙關,勇敢奮進,光明與希望就會出現,逆境亦可以轉化成順境。
至此,詩人交代完來到山西村的緣由,接下來便開始寫剛進村時候所見的情景。頸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此處「簫鼓追隨」實際上應該理解成「追隨簫鼓」,是說詩人聽到簫鼓聲音,所以才循聲而去。在古代時候,「春社」是很大的一種習俗,並且還被分為官社和民社兩類。《白虎通義·社稷》記載:「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鄭玄作註:「后土,社也。」南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說:「立春後,五戊日為春社」,即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社日祭祀土地神,穿戴上面大約總要講究一番,當以簡樸嚴肅的衣冠為主,去掉浮誇修飾,所以給人一種民風古樸、異於時俗的感覺。
花開雖紅卻無百日艷,天下沒有不散之宴,不知不覺地來到最後告別的時刻,酒足飯飽的詩人高興之餘,便和好客的村民們相約:「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如果以後,若是機會允許的情況之下,我一定會找到閒暇的時間,拄著枴杖,趁著皎潔的月光,不時來到村子裡叩門拜訪大家。這個約定雖然是一個美好的,但卻未嘗會有實現的機會。一來詩人雖是賦閒在家,卻身不由己,朝廷但有所召,就必會離開卜居之地;二來我們也知道詩人的理想與抱負,所以明面上此聯為一個與村民的約定,又何嘗不是一個對朝廷的相約定,希望自己的仕途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後能夠很快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綜觀本詩,「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願為頻來之約」(清東方樹《昭味瞻言》),其構思嚴謹,立意精巧,起承轉合,游刃有餘。全詩著眼於一個「游」字,重點描繪徐行遊走狀態之下的所見所聞,把秀美的鄉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民間風俗習慣整合在一幅畫卷內,畫面清新,情感真摯飽滿,從而創造出優美的意境,引導出雋永的哲理。錢鍾書曾評論陸游此類詩作:「閒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情狀」(《宋詩選注》),這首詩正如其論。
相關內容: 陸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