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趙國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門人,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先為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後來官至上卿,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了「負荊請罪」的故事,體現了藺相如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於人和,不畏強暴,出使秦國,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歸趙」的故事。他為了國家利益,忍辱負重,使大將廉頗「負荊請罪」。
《將相和》的典故為歷代人們所傳頌,家喻戶曉。後人在景仰藺相如的同時,對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瞭解,可是歷史也總是給人留下缺憾,對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動記錄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資料記錄中,也有許多錯訛、互相矛盾之處。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擔任趙國的大將,攻打齊國,大敗齊軍,攻佔陽晉,被任命為上卿。於是廉頗以他的勇猛善戰而聞名於諸侯各國,藺相如是趙國人,做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
自古以來,關中一帶就流傳著藺相如屍葬臨潼的動人故事,相傳,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趙王以藺相如出使強秦而不辱使命,遂列為上大夫。「澠池之會」藺相如使秦王擊缶,又被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後秦出兵攻趙,趙王以太子作為秦國人質
趙王憐太子孤兒,派相如侍太子。相如告太子曰:「驪山乃天下絕勝」。民諺云:「要吃糧,有個張面嶺;要吃油,瀧河川;要用錢,還有大小二金山。此外,有個上天梯,上到天上還嫌低……」。太子聽罷,欣然前往。
相如偕太子游驪山,不料太子得急症而亡,相如因此獲罪,被處極刑,割頭挖心,葬於驪山戲水之濱。趙太子屍體也埋在驪山陰坡,名「趙太子墓」,當地人叫「龍骨堆」,至今猶在。藺氏的家族因此受其株連,為了逃避這場災難,藺字去頭挖心(「佳」),改姓為門,祖祖輩輩居住在墓之西北,名門家村。
藺相如完璧歸趙
戰國時期,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的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只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麼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裡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池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
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理直氣壯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
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這塊寶玉在我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
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要是大王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說:「好!就這麼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裡。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