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棋不定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舉棋不定釋義
舉起棋子不知下哪一著好。比喻拿不定主意。
舉棋不定的典故
衛獻公是個驕橫粗暴的國君。公元前559年,他被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用軍事政變的手段推翻,只得帶著母親和弟弟等一幫人逃到齊國,從此便在齊國過著流亡的生活。
驅逐衛獻公後,孫文子、寧惠子兩大夫把持著衛國朝政,新立的國君公孫剽只不過是傀儡。
但是,寧惠子在病得快死的時候,又後悔驅逐獻公的行動,對兒子寧悼子說:「諸侯史冊上都記載著『孫林父(孫文子)、寧殖(寧惠子)出其君』,真是終身的大辱。你把獻公接回來,才洗掉這個恥辱。」悼子答應辦到這件事。
因為齊國收留衛獻公,衛國便跟齊國對抗,與對齊不和的晉國作盟友。後來,齊國崔抒殺國君莊公,另立景公,與晉國講和,晉國就讓衛國劃出夷儀這塊地方給衛獻公住。
衛獻公一回到夷儀,便派子鮮去與寧悼子聯繫,開展復國活動。子鮮向悼子許諾:衛獻公復國後,只管宗廟、祭祀等事,國政全由寧氏處理。寧悼子同意了這個條件。
但有不少大夫反對獻公復位。大夫右宰穀親自去看望獻公之後,回來勸千寧悼子說:「君侯流亡國外十二年,粗暴的脾氣一點沒變,要是讓他復位,大家的死期就都到了。」
大夫大叔儀也警告說:「做事應當則後一貫。你們寧家一會兒參與驅逐國君,一會兒又要把國君接回,比擺弄棋子都不如。棋手舉棋不定就要失敗,你們這樣輕率地對待國君的廢立,一定免不掉滅族之禍!」
然而寧悼子醉心於獨掌大權,以「先父遺命」為借口,不接受這些意見,決定把衛獻公接回來。於是,他派兵攻滅了孫氏,殺掉新國君公孫剽。
衛獻公復位後,寧悼子果然獨攬了朝政。可是衛獻公並未忘記被驅逐的事,他決心向寧悼子報復。
大夫公孫免餘看出獻公的心事,就向獻公提議除掉寧悼子。可是衛獻公卻假惺惺地說.「沒有寧大夫,就沒有寡人今日,殺了他會使寡人背上惡名的。」
公孫免餘說:「那麼讓臣自己去幹好了,就算君侯不知道這件事。」獻公默默地同意了。
於是,公孫免餘率領他的部屬,經過多次攻打,終於消滅了寧氏勢力。
相關內容: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