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鄧攸無子”的典故源於歷史上的哪個故事?

成語“鄧攸無子”的典故源於歷史上的哪個故事?

成語“鄧攸無子”的典故源於歷史上的哪個故事?

成語大全

大家好,這裡是本站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鄧攸無子」故事,歡迎關注哦。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三國時期政權鼎立,戰亂頻仍。原本飄乎不定的遊牧部族,得以乘隙突破萬里長城,跨越黃河(河套地區),不斷向中原侵襲蠶食。受漢文化影響和同化,少數民族變遊牧為農耕,逐漸安居下來,為以後進入中原創造了條件。

西晉承襲曹魏,南征北戰,屢經討伐,才得以暫時統一全國,卻不料又出現了內戰,歷時十六年(291年—306年)的「八王之亂」,對西晉政權造成毀滅性打擊,也直接導致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3)的「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事件的結果,致使西晉滅亡,南北分裂,從此中國再次分裂長達270餘年之久。北方鐵騎紛紛南下,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晉都南遷建康建立東晉,中原士族百姓相隨南逃,中原文明向南遷移並落地生根,使得南方文化出現興盛局面,史稱「衣冠南渡」。

永嘉之亂對漢民族是一次異常慘重的災難,生存空間被掠奪,不得已紛紛南逃,漢人幾近亡種滅族。而在其中有太多的悲慘事件,罄竹難書,我們擷取其中一位著名清廉大臣鄧攸的故事,分享給諸位。

《晉書·列傳·第六十良吏傳·鄧攸傳》:「鄧攸,字伯道,平陽襄陵人(今山西襄汾縣襄陵鎮鄧莊村人)也。」鄧攸是兩晉著名大臣,以清廉著稱。其祖父鄧殷亮直強正,曾為伐蜀大將鍾會(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主簿,西晉開國元勳賈充(平陽襄陵人)伐吳為長史,歷任淮南太守、汝陰太守、中庶子之職。

鄧攸七歲喪父,再歷喪母及祖母,居喪九年,以孝著稱,為人清心寡慾,平易儉樸,襲祖父職,被舉孝廉不就。曾經拜訪同鄉鎮軍將軍賈混(賈充之弟),賈混讓其判決訴訟,鄧攸不看,說道:「孔子稱『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我和參與訴訟的人一樣(都想獲勝),(最好的為政措施)是讓人們不發生糾紛。於是賈混非常欣賞他,就把女兒嫁給了鄧攸,並舉薦其為灼然二品(九品中正制的考評科目)。

鄧攸在西晉歷官太子洗馬、東海王越參軍、長史、河東太守等職,官至兩千石。永嘉之亂,被後趙皇帝石勒俘獲,原本要將其殺害,鄧攸以筆賦辭,在故人替他勸言下,為石勒敬重,任命為參軍,給車馬,並隨時帶其行軍。

石勒軍令很嚴,夜禁火,違之處斬。有一次鄧攸和另一胡官鄰車,胡官夜晚失火燒車,並誣陷鄧攸。鄧攸考慮無法爭辯,便說是自己的弟婦有病,溫酒失火導致,石勒予以赦免,這讓胡人感動,便自縛到石勒那裡還鄧攸清白,從此鄧攸深得胡人尊敬。

在石勒進軍泗水之際,鄧攸乘間砍壞車子,用牛馬馱著妻、子、侄子逃跑,路上遇到劫賊,搶去牛馬,只能步行,若被石勒兵馬追上,全家皆難活。於是對妻子說:「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絕,止應自棄我兒爾。幸而得存,我後當有子。」,妻子哭泣著同意了,於是鄧攸因義斷恩,割情忍痛,棄子存侄,成為後世道德典範。

本來故事到此就打住了,可是在《晉書》中,緊接著敘述「其子朝棄而暮及。明日,攸系之於樹而去。」,意思是,在鄧攸夫妻早上棄子後,晚上兒子又跟了上來,第二天,鄧攸便把兒子拴在樹上走了。這一記載引起了後世詬病。

比如房玄齡在《晉書》鄧攸傳記最後評價「而攸棄子存侄,以義斷恩,若力所不能,自可割情忍痛,何至預加徽纆,絕其奔走者乎!斯豈慈父仁人之所用心也?卒以絕嗣,宜哉!勿謂天道無知,此乃有知矣。」大意是,鄧攸棄子存侄是大義之舉,可是把兒子綁在樹上不讓其逃命是錯的,這不是慈父應該做的,後來鄧攸沒有兒子,是老天的懲罰!宋代王楙《野客叢書》評價「如此則攸滅天性其矣,惡得為賢?」,認為鄧攸稱不上賢良。

那麼,鄧攸縛兒是對還是錯呢?這是不是真的歷史呢?我們先看《晉書》,《晉書》是二十四史之一,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等以南齊臧榮緒的《舊晉書》為藍本編撰,然而和《舊晉書》等有差異的在於,對於當時尚存的各家晉史及其它晉代史料沒有充分利用和選擇考核,又好采小說和神怪故事入史,對一些重要史實都有所刪削,可惜的是其他版本的晉史全部佚失,無法對證,因而真實性值得懷疑。

我們想說,鄧攸做出棄子存侄的決定,應該肯定是大義之舉!因為在生死關頭,在兒子和侄子只能活其一的前提下,選擇了侄子,這點無論古今,都是值得彪炳史冊的,正如「趙氏孤兒」程嬰捨子存孤千秋揚名。然而縛子於樹能不能做到?以筆者拙見,棄子為真,縛子未必真,在當時兵荒馬亂,倘若其子能夠跟隨而至,那麼何必綁縛?

而在《晉書》同文中還有一句話人沒注意,那就是「又遇賊,掠其牛馬,步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意思是被強盜搶劫以後,只能步行,鄧攸用擔子挑著兒子和侄子鄧綏,可見兩小兒非常幼小,即便是能走也體力很弱,那麼又何來的跟隨而至?因而前後矛盾。再加上棄子也就罷了,把兒子綁在樹上不讓其逃命更是令人心碎,試問鄧攸於心何忍?!還有前文記述鄧攸祖父事跡時,加入了傳說占卜,可見此文是經過演繹的歷史,因而真實性值得懷疑。

而這些也是後代歷史學家們質疑《晉書》有很多不靠譜的史料原因所在,正如魯迅評價此事:「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鄧攸除了縛兒於樹為人詬病,另外一件事也被人指摘,那就是「誤娶外甥女」。鄧攸棄子後,妻子再沒生育,逃到江南得到重用,後納妾續嗣,甚是寵愛。沒想到在詢問小妾家鄉親人時,回憶父母名字,才發現是自己的外甥女,於是鄧攸非常悔恨,從此不再納妾,以至於鄧攸再無子嗣。

此事在過去並無太多爭議,然而近些年卻屢屢被人指摘。其原因是鄧攸違背人倫,近親結婚,有虧德行。其實,用現代人的時代背景去評判古人,這有點吹毛求疵。因為如今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戰亂,再加上過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當時女子出嫁,都是外族,除非被休,基本上是不能回家的,對於外甥子女可能多年都未謀面也有可能;不比同族兄弟,居住在一起,可以經常見面,侄子女是認識的。這就是在《鄧攸傳》中,在逃難時,鄧攸攜帶弟弟一家,而沒有提及姐妹,這是時代原因。

永嘉之亂,人們紛紛南逃,親屬流離失所,相互很難遇上,而鄧攸外甥女被當成小妾,自然是被買賣而來,年齡幼小(古代女子十幾歲就出嫁),面貌變化較大;況且當時女子只是某某氏,並無名字,因而鄧攸不知是外甥女有情可原,這也是歷史導致的悲劇誤會。再一個,那就是古代近親結婚非常普遍,宗法社會只要是不同姓就可以,姑表親、姨表親比比皆是,一直到近代還非常流行。現在人只是因為二人是近親,不考慮歷史背景,妄自指責,確實有失公允。

鄧攸青史留名並非源自縛兒於樹和納甥為妾,而是因為其清廉為民,造福一方。《晉書》記載,鄧攸與刁協、周顗(伯仁)素厚,因而前往東晉,得到晉元帝司馬睿重任,先任太子中庶子,然後授以吳郡太守。當時東晉剛剛成立,需要穩定局面,贏得江南百姓擁戴,而鄧攸就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鄧攸任職吳郡太守,自己帶著米糧前去上任,除了飲用吳郡之水,連俸祿都不要。當時吳郡遭受饑荒,鄧攸上表賑災,未經批准,就立即開倉救民,因擅自開倉遭到彈劾,被晉元帝赦免。鄧攸在任上,「刑政清明,百姓歡悅,為中興良守。」後來鄧攸因病去職,郡裡有迎送錢百萬,鄧攸不受一錢!百姓聽說鄧攸要走,數千人拿繩牽住坐船,不讓走,鄧攸不得已,只好半夜才悄悄離去。

吳郡百姓前往御史台乞求能夠讓鄧攸再留任一年,然而當政者不聽。於是吳人做歌:「紞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挽不留,謝令推不去。」,百姓一直等到天明,希望能夠將鄧攸挽留,可是卻無法辦到,新來的謝太守不想要卻推不走!能夠得到百姓如此擁戴,古往今來有幾人?!

鄧攸後來官拜侍中,轉吏部尚書、護軍將軍、會稽太守、尚書右僕射(《資治通鑒》為左僕射),鹹和元年(326年)病逝。晉成帝追贈他為光祿大夫,加授金章紫綬,並以少牢之禮祭祀,其侄鄧綏為其守孝三年,今原籍襄陵鄧莊有乾隆年間石碑一通,上刻「鄧伯道之墓」紀念。

鄧攸為官一方,造福百姓,不貪一錢,清廉如水,深得百姓擁戴,因為存侄棄子,後又誤娶外甥女,發誓不再續妾,以至於沒有子嗣,因而百姓感恩,替鄧攸不平,時人評價:「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後來就成了成語「鄧攸無子」、「伯道無兒」,意思是有德行有良知的賢人,卻沒有後代,真是讓人傷心啊,不由得問蒼天,是不是太無知無眼了?!而一些評價認為其縛兒於樹有虧人倫,無後是報應之語,就是妄人胡言亂語了,豈不謬乎!

「鄧攸無子」這個成語典故,被後人銘記,千古傳誦,有眾多詩詞文章讚譽,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是無子有女,常以鄧攸自喻,我們擷取其中一首詩作為結尾吧:

《閒坐》

【唐】白居易

暖擁紅爐火,閒搔白髮頭。

百年慵裡過,萬事醉中休。

有室同摩詰,無兒比鄧攸。

莫論身在日,身後亦無憂。

相關內容: 成語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成語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