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不顧身成語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漢書卷五十四李廣傳》:」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舊唐書卷七十六太宗諸子傳蔣王惲傳》:「遂能奮不顧身,率先唱義,雖英謀未克,而忠節居多。」
釋義:指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奮不顧身成語故事】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兵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的夏天,太史令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武帝則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匈奴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寡不敵眾,無奈投降了匈奴。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卻聽說他投了降,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憤怒萬分。朝中大臣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漢武帝詢問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範。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匈奴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關進了大牢,施行「腐刑」。
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願望。
相關內容: 成語 、